在古代战争当中 一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祭旗

对古代祭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战争中,何种情况下会斩将祭旗?

历代战争中,凡遇进展不顺,或遭重大挫折,军心土气低迷之际。必会有人为此负责而掉了脑袋。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自古以来,每逢大战不利,群疑满腹,人心惶惶时,砍了犯错之将的头,传首示众。是为迅速提升士气,平息军民怨恨情绪的最有效办法,这是三千年来战争经验的总结。

秦末,章邯大破楚军后,挥师伐赵。秦军挟新胜之威,战无不克。赵军屡败,势将危亡,求救于诸侯。

楚王以举国之众援赵,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次之,范増为禆将。

而宋义率军队行至安阳后,便驻足数十日不动。反而四处私自联络诸候,又忙将其子送去齐国为相。这完全就是不顾大敌当前,先为自己谋取后路的恶劣行径。于是,楚军士卒疑惑,营中日渐丧气。

项羽催宋义下令进军,宋义却又擅改军略,言:欲等秦军灭破赵之后,趁其疲惫时,方可进击。

项羽大怒,痛斥宋义曰:

今日楚国扫境内之兵,委你以重任。为此,王食不知味、寝不安席。你却因一己之私而不顾君王之忧,畏敌如虎,岂像个上将军的样子?

然后,项羽于帐中拔剑,当场杀了宋义,数其恶行,传首三军。并命人追上已在赴齐途中的宋义之子宋襄,一并斩首。顿时,诸营拜服,军中即将萎靡的士气,陡然振奋,将士们纷纷战意昂扬。才有了“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故事,一举全灭了秦王朝的最后一支主力野战军团。

后来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亦是如此。马谡自作聪明,违背预定方略,且不听副将劝阻。使得指挥部置失措,让蜀军败于街亭,崩坏了北伐战局。

所以,马谡其人,虽为诸葛亮一向信重的幕僚,且随军南征时又有建策大功。诸葛亮还是挥泪也要砍了他的脑袋,只因为军法无情!不杀他马谡,往后诸将若人人效仿,这部队以后就不好带了。

有人说,马谡有才,只是久居诸葛身侧,而少了军中的实际历练。若不杀他,给他个机会,日后亦必为良将。诸葛亮是杀错了。

实则不然。诸葛亮焉能不知以上道理!

若是不杀马谡,蜀汉的军法律令就失去了威严性,如何还能服众?

军心纪律如果涣散之后,就是再多有十个马谡般人才,也是无济于事了!以一人之失与全局之失,孰轻孰重,以诸葛之智,岂能不明辩之。

所以,马谡之失,必杀。以一个马谡,换取纲纪整肃,三军慑服,又岂能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