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小皇帝多的王朝 曹魏为何十七年就灭亡了

还不知道:曹魏小皇帝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小皇帝多能顶百余年,同样小皇帝多的曹魏却17年亡国?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推翻由王莽建立的新朝,恢复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称东汉。公元220年,曹魏代汉,东汉亡。历14位皇帝,经196年而亡。而自和帝(公元78年)开始,继位者均未满16岁,占比71%。公元266年,魏元帝禅位于司马炎,曹魏亡。历5位皇帝,经46年而亡。自明帝(公元239年)以下,继位者均未满16岁,占比60%。东汉与曹魏,相邻的两个王朝,都是小皇帝居多,可为什么东汉能延续过百年,曹魏却不到二十年就灭亡了呢?

一、东汉外戚与宦官

有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东汉人口的平均寿命为29岁,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不足27岁。就这还得多亏开国皇帝刘秀(63岁),以及末代傀儡皇帝刘协(54岁)。在东汉当皇帝,真是个高危职业。

1、都还是个孩子

东汉的第四位皇帝是汉和帝刘肇,继位时只有10岁。不幸的是,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开始。和帝之后的九位皇帝继位时,最大的14岁,最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在最天真烂漫的年纪,拥有了天底下最大的权力,加入了世间最黑暗的朝堂争斗,实在是可悲。

2、外戚和宦官的轮流坐庄

东汉朝堂有三股势力,外戚、宦官、士族。当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坐上至尊之位,三股势力都蠢蠢欲动,那谁胜利了呢?答案是外戚和宦官。对于小皇帝而言,在朝堂之上总是给自己出难题,动不动就讲道理的坏叔叔、怪爷爷,实在是讨厌。而母仪天下、雍容华贵的太后是值得依靠的。还有慈眉善目、忠心耿耿的宦官,实在是太可爱了。于是,小皇帝先把权力交给外戚,长大后为了夺权,又和宦官开始合作。外戚和宦官,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东汉王朝在这种争权夺利中,分崩离析。

3、那一刀的遗憾

“十常侍”是东汉宦官掌权的巅峰。汉灵帝常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在这样昏庸的皇帝统治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爆发。推翻这样的王朝,应该是有很多人支持的。可惜,有这种实力的人,是当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当皇帝的阉人。

4、强悍的外戚

外戚干政,是汉朝的“传统”。西汉初建之时,作为外戚的吕后(吕雉),就上演了独揽大权的好戏。可和后面两位比,还是不够看。外戚上位的霍光,效仿伊尹,废掉了骄奢淫逸的汉废帝刘贺。而王莽,作为外戚,更是推翻了西汉王朝,建立新朝。于是,光武帝刘秀恢复大汉王朝后,建立外戚不得干政的制度。但打死他都不会想到,他的子孙后代,短命鬼太多,幼小的皇帝只能先依靠外戚势力。外戚不得干政,变成了不得不干政。那小皇帝好欺负,为什么不干脆推翻呢?一是有前车之鉴。强悍如王莽,费劲心力也以失败告终。东汉当权的外戚想搞事情,还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二是关系亲,毕竟都是自家人,说出去实在丢人。三是实力有限,皇帝和宦官联合起来就可以打破外戚的垄断,而一旁的士族也是虎视眈眈。没有绝对实力,推翻汉朝,只能是痴人说梦。

二、短命的曹魏

当曹魏开国皇帝曹丕接受“九品中正制”,以换取士族对自己登基为帝的支持时,他应该没有想到,他成立的曹魏政权,只存在了46年。

1、依然都是些孩子

魏哀帝曹芳、魏废帝曹髦、魏元帝曹奂,继位时分别只有8岁、13岁、14岁。更惨的是,他们只能依靠那群坏叔叔、怪爷爷。太后和宦官此刻自身难保。

2、外戚和宦官的崩盘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的斗争进入白热化,双方展开你死我活的较量。但结果是,你死了我也没活成。外戚代表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杀死,而宦官势力被西北军阀董卓消灭。就这样,在东汉缠绵百余年的外戚和宦官,都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3、有实力有野心有条件的士族

外戚和宦官被灭以后,天下乱成一锅粥。待到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形成,没有外戚和宦官压制的士族,终于开始拥有核心权力。在这个时候,除了皇权,他已没有对手。“九品中正制”的颁布,是从政治上确立了士族的地位与权力。他们可以世代为官,与国家争夺政治经济利益,在往后数百年里,成为无可撼动的庞然大物。

4、出身不好的曹魏

一手创建曹魏政权的曹操,出身并不好。曹操的父亲是宦官的继子,而士族最讨厌的就是宦官。毕竟,外戚算是皇亲国戚,吩咐做事也就罢了。宦官,阉人,能力、学识要啥没啥,居然还敢吆五喝六,岂有此理。在士族眼里,曹操是个猛人,军事、政治样样玩得溜,只能避其锋芒。曹丕也不错,政治觉悟高,可以合作。而后面那几个小毛孩算什么,宦官后代还好意思当皇帝?该废的废,该推翻的推翻,名门望族来当皇帝,才是正途。士族终于站上了历史舞台,在此之后,他们开始呼风唤雨、叱咤风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主人。那他们是如何成长的,又是凭什么能如此霸道呢?

三、士族的崛起之路

简单粗暴的来说,士就是当官的人,士族就是世代当官的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甚至成为一个可以和皇权分庭抗礼的阶层。

1、差点意思的投胎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为了方便管理,周天子把天下分成若干区域,封给功臣和叔伯兄弟。封的这个区域叫国,国的领主叫诸侯。但周朝社会,交通基本靠走、沟通基本靠吼。国对于诸侯来说,还是太大了,不好管理。于是,诸侯又把国分成若干区域,封给功臣和叔伯兄弟。封的这个地方叫家,家的领主叫大夫。世卿世禄制下,嫡长子继承一切权益,其他孩子只得降一个等级。天子的非嫡长子成诸侯,诸侯的非嫡长子成大夫,大夫的非嫡长子,就是士。士是最低等级的贵族。这时候的士做什么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增强自身能力,帮助大夫治理家,帮助诸侯治理国,帮助天子治理天下。士有了自己明确的责任。

2、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家国天下合而为一。分封被郡县取代,“士农工商”,士成为最高等的平民。此时要想成为士,需要建立军功,不仅有官职还有爵位和封地。所有人都有这个资格,每个人都在抢军功,拼命的抢。士无法形成家族延续,也无法形成阶层。

3、春天来了

以军功封爵位和官位,有很大的弊端。这种鼓吹杀戮的制度,实在过于血腥和残忍。人口会因此锐减,社会动荡不安,而因军功封官的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皇权统治。为改善人才选拔制度,经西汉初期的摸索后,汉武帝刘彻开始推行察举制,即用组织考察来选拔官员。品行、能力成为重要参考标准,而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官员就多以经术起家。那个时候,读书是件奢侈的事情,没有一点家底,是别想读书的。那哪些人有家底呢?官员和地主。于是,官员和地主的孩子,当官的可能性远大于普通百姓。世代为官成为为可能。到了东汉中后期,察举制建立的初衷已被抛弃。考察选拔官员成为士族内部的一种默契游戏。品行和能力已不在重要,出身成为核心标准,累世公卿的家族形成。士族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成功路上的最后一难

如果袁绍能够再聪明点,在官渡之战中战胜曹操,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可能会提前几十年让名门士族当政。但历史开了一个小玩笑,三个寒门士族站上三国舞台中央。并且告诉名门士族,你们现在还不行,还得再修炼修炼。还要修炼什么呢?当魏蜀吴三家同时打破默契游戏,唯才是举选拔官员时,名门士族终于知道答案,“默契游戏是不够的,制度保证才是万全之策”。怀揣着各自的目的,曹丕和士族共同推进九品中正制落地。一个获得士族支持,如愿登上皇位。一个获得保障,心里却想“咱们走着瞧”。没走多久,46年,士族代表司马氏,成功上位。那么,九品中正制如何保障士族利益的呢?和察举制相比,其实主要就两点有差。一是评选标准加入出身门第。士族不再需要默契,就可以按出身来选拔官员。二是中正官的设立。中正官为中央任职且德名具备者。察举制是地方直接向中央推荐人才,由朝廷人事部门根据品行能力任命官职。而现在,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需要中正官先评级,朝廷人事部门根据中正官的评级任命官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就此形成。

5、自私的士族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历史上,较为低潮的部分。国家动乱,社会不安,战争频发,民不聊生。为了家族利益,士族可以不择手段,非常霸道。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成为国家和百姓的吸血鬼。同时,凭借出身就可富贵,也让士族自身逐渐腐朽,不思进取,成为社会寄生虫。直至隋唐两朝,随着科举制的推广和盛行,士族逐渐消亡。

四、结论

东汉后期,士族阶层实际上已经垄断了仕途,掌握了舆论,拥有了经济基础。在魏蜀吴三国的刺激下,更是催生了士族在政治制度上保证自身特权的欲望。随着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士族登上政治最高舞台,只是迟早的事情。曹操、刘备、孙权,即使再牛,也无法更改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