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赵孟頫洞庭东山图画的怎么样?洞庭东山图轴介绍

赵孟頫洞庭东山图画的怎么样?图绘太湖边洞庭东山的秀美之景。东山圆浑清幽,湖面微波粼粼,轻舟荡漾,远景峰峦迷蒙,近处小丘杂树,淡冶怡和,下面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品鉴。

顾盼生情。可以看出笔墨技法是从董源的规范中变化而来的,柔和的披麻皴和充满节奏的点苔,表现出江南草木华滋的土山形貌;湖水则以细劲与含蓄的线条写成,与东山连成一片;设色采用明洁清雅的浅绛法。

画作内容

此画描写洞庭东山的景色。洞庭山位于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分东、西两山。东山古名为胥母山,又名莫鳌山,为伸出太湖之半岛。图描绘远处的东山,峰峦叠嶂,但山势不高,较为圆浑平缓。山间树木丛生,枝叶茂盛,一片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山径蜿蜒曲折向上,山脚下临水边的平坡上,伫立着一位长者,正在凝神地观赏太湖一带的湖光山色,显得十分悠闲自在。山后烟雾迷漾,茫茫一片,远处的岗峦隐隐约约,或现或隐。宽阔湖面占据了画面较大部分,湖水清澈,湖面微波粼粼,数只扁舟在湖水中穿梭不绝;近处为露出水面的小丘,在沿湖的坡岸上杂树丛生,树木的倒影映入湖面。这些树木,既不多又较低矮,其作者意图为使洞庭的湖光山色能够充分地呈现出来。

《洞庭东山图》图上方有赵孟頫题词一首:“洞庭波兮山蜓橐,川可济兮不可以涉。木兰为舟兮桂为楫,渺余怀兮风一叶。子昂。”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

赵题左方为乾隆帝题诗:“三湘七泽杏难分,恍见微风落叶纷。谁识王孙多意绪,月明波冷吊湘君。”钤“乾隆鉴赏”白文圆印,“几暇临池”白文方印。

图右下钤清安岐收藏印:“安氏仪周书画之印”白文长方印。

裱边左侧董其昌题跋:“画洞庭不当繁于树木,乃以老木缘岸,楂檗数株,居然摇落湖天,寥阔之势从此画出。是子昂章法迥绝宋元处,是构凌云台手。董其昌。”

裱边右侧乾隆帝又题:“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为千古写景妙语。子昂胸吞云梦,著墨无多,而湖光渺弥,传神在气韵间,直驻最然度营邱前矣。御识。”

创作背景

《洞庭东山图》中的山峦坡石形态平缓,用绵长柔和的披麻皴勾皴,山头、石隙、坡脚布以疏密苔点,水面细勾网纹水波,这些都取法于董巨,笔墨深得董巨婉和明润的要谛,然笔法较董源为之疏简,墨色较为干淡,在意境的构造上,将董巨的苍郁滋润转为苍茫萧散;在山峦微染石绿和赭石,显然非仿董源的水墨画法,而是董的青绿山水法,与他42岁时所画《鹊华秋色图》的笔墨技法同一渊源。赵孟頫在43岁时曾画过一幅《青绿山水大轴》,与《洞庭东山图》是同一格调。而到48岁创作《水村图》时,已是仿董源的水墨法,且笔法趋于简洁疏放。可见赵孟頫在42岁至47岁休病家乡湖州期间,于董源的山水潜心研习,先后创作了多幅仿董巨的作品。《洞庭东山图》的笔墨较《鹊华秋色图》为简,较《水村图》为繁,推断其创作时间可能在两图之间,即42岁至47岁这一时期。

《洞庭东山图》是赵孟頫所画的洞庭东、西山对轴里的一幅,《洞庭西山图》不明下落。

艺术鉴赏

构图

此图的布景以高峻的东山为主体,山上林木疏落,远山隐现。近处平坡杂树,中间湖面辽阔,湖左一士人撑一叶小舟荡漾。此图的构图既非重岭叠嶂水深林密的北宋宏伟山水图式,也非南宋近实远虚的边角之景,而是吸收了董源的平远布景法而加以改造,即减弱了山峦的层叠之势,加宽水面,形成一水两岸的结构。这种构图纯然与他长期观察太湖景色的真切感受有关,是从实景中提炼出来的一种境界,表现出洞庭东山既雄伟又寥廓的意境。

从此画构图来看,作者的意图是想写它的真实景象,把山峦的山峰安置在山的北部,这与其该地的地理位置完全相吻合。

技法

东山图之山石木叶,苔点均师董源皴法,以董源披麻皴为主,兼用解索,即山石皴法,楂槠的根枝叶点,都是董源家法。如山石勾勒用披麻、解索淡皴,点以浓苔,再设以青绿淡赭颜色,这都从董源的规范中变化而来的。山石渲染较多,明暗向背明显,则本于巨然。水中波纹用细笔素描鳞状浪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