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之乱结束后,大唐是怎样的局面?

黄巢之乱结束后,大唐是怎样的局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如果仅从简单的实力对比来看,黄巢之乱后的大唐帝国还有机会中兴,唐僖宗并不是汉献帝。

汉献帝上位前,宦官团队已被人连根铲除了,这样一来,他就丧失了与自己利益根深蒂固的团队。在这种背景下,汉献帝所能依赖的就只有朝臣和军人两大势力,但这两大势力都不是汉献帝能有效控制的。

唐僖宗虽然狼狈出逃了,但是宦官集团依然完整地保存着,而且还拥有强大的军政影响力。皇帝以这种力量为基础,自然可以有效地维持朝臣集团的忠诚度。

由于宦官集团与皇帝的利益根深蒂固,皇帝代表的中央政府能号令天下,宦官集团的地位才有机会巩固;如果皇帝代表的中央政府成了傀儡政权,宦官集团就啥也不是了,而且随时会面临被大清洗的命运,因为在现实的舆论环境中,宦官集团早已成为邪恶的化身。

因为有宦官集团拱卫,所以朝臣集团就缺乏真正控制皇帝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朝臣集团的利益,也会与皇帝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一切是显然的,你是中央政府高级官员,你没有机会控制皇帝,那你维护自己利益的最好方法是什么?自然是想办法让中央政府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中央政府,如果中央政府就是个局限于一隅之地的草台班子,或是是受制于军方大佬的傀儡政权,你作为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恐怕也就是一个个摆设。

因为宦官集团完整地保存着,所以黄巢之后的唐僖宗,绝不是董卓乱政后的汉献帝可以相比。

更主要的是,董卓被清理出局时,天下的地盘已被军阀势力瓜分完毕了。

关中很快成了李榷、郭汜的天下,西南已成为刘璋的天下。这种强大的军阀势力兴起,意味着西部地区,已和中央政府没有什么关系了。至于关东地区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它早就和中央政府没什么关系了。

在这种背景下,汉献帝想翻盘,好像是看不到什么机会的。

黄巢被清理出局时,天下的地盘并没有被军阀瓜分完毕。

关中也好、西南也好,当时还没有一个敢公然和皇帝分庭抗礼的军人势力存在,至于说能控制皇帝的军人势力,就更不存在了。在这种背景下,关中、西南的所有权,显然还在皇帝手中。

唐僖宗控制着关中、西南片广阔的地区。其它军阀呢?实力显然都是非常有限的。

因为当时还处于海选阶段,所以当时真正控制一个省的军阀,好像还没有出现,因为哪一个省,现在也是众多实力派并存着。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控制着两个省的地盘,那可不是一般的强大。

当时山西有四个实力派。李克用只是四大实力派之一。李克用到死,也没有真正统一山西。

当时河南有四个实力派,朱温也只是四大实力派之一。朱温统一河南,那是十多年后的事。

山东有三个实力派,而且一直并存了十多年。

河北有四个实力派,而且此后又并存了二三十年。

淮南的高骈虽然实力比较强,但是在高骈集团内部,能与他分庭抗礼的大佬多了,所以高骈才会被很快淘汰出局。

这样算来,黄巢之乱后的唐僖宗,实力还真不是一般的大。因为无论从地盘上、物力、财力上,绝没有哪个军阀,能与唐僖宗相比。

唐僖宗能否使大唐中兴的关键点就在于,他能否削藩成功,结果很不幸,他失败了。

唐僖宗与董卓乱政后的汉献帝相比,自然是实力非常雄厚;但是与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皇帝相比,实力还是弱得很;安史之乱后,大唐皇帝让军阀们折腾要死要活,唐僖宗在黄巢之乱后,想真正削藩成功,似乎是有些不可能的。

在黄巢之乱后,从整体实力上看,虽然还是以皇帝为代表的军政集团势力最为强大。但是地方势力在攻击中央政府时,随时可以拿宦官说事。总而言之,任何对他们不利的政令出现,他们都会说,这是宦官的意思。

总而言之,他们抗拒的不是中央政府的号令,他们抗拒的是大太监田令孜的号令。这种方法,本身就会让中央政府的合法性荡然无存。

更主要的是,为了争权夺势,以皇帝为中心的宦官集团、朝臣集团、军人势力,常常会完全无视中央政府的利益。

虽说以皇帝为中心的宦官、朝臣、军人势力联手,让中央政府势力越来越大,他们的地位才会得到真正的上升,问题是,在具体的博弈中,他们更热衷于内讧。

中央政府势力大了,但是我被挤到边缘,甚至当了炮灰,那中央政府势力强大了,关我什么事呢?

中央政府势力衰弱了,我却能在各过程中,得到各种好处,那中央政府衰弱了,又关我什么事呢?

这个集团最大的危机还在于,西北、西南仅剩的国有资产,也存在被军人势力瓜分的危险。

后来,中央政府削藩时,让军阀势力一通猛揍,结果那就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因为关东的藩没有削成,关中、西南的藩却成长起来了。当然了,这是后话,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的来说,太监是皇帝最可信任的力量。

因为其它力量兴起,都有可能让国有资产外流,但是宦官集团没有这种能力。因为宦官再强大,也不可能甩开皇帝,割据一方的;这是因为他们特殊的身份决定的。至少宦官离开皇帝、离开中央政府割据一方,这想一想都让人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但是宦官强大后,显然有可能拥有和皇帝分庭抗礼的权力。

最简单而言,皇帝与宦官出现了分歧,谁应该听谁的呢?皇帝自然认为,应该听他的;宦官难免会认为,应该听他的。当然了,宦官在这样说时,肯定也会是一脸的忠贞,总而言之,我这全是为您好啊。

这种分歧,说得夸张一点,就好像爹和儿子有了分歧,应该听谁的?爹说了,应该听我的,我这全是为了你好。问题是,儿子会说,你该给我自由了,我已长大了。爹说了,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也多,你懂得啥,你应该听我的。儿子说了,都什么年代了,还和我摆这老资格。

你说,谁的观点正确呢?

宦官与小皇帝的关系,常常是如此的。当然了,这样说也未免把宦官捧得太高了。

宦官与小皇帝的分歧,在许多时候,就如小主人和老管家之间的矛盾。小主人和老管家之间有了矛盾,应该听谁的。小主人难免会认为,应该听他的;但是老管家会认为,你应该听我的。你爹把你托付给我,我必须得对你负责,要知道,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也多。

后来,唐庄宗李存勖与张承业的关系,大约就是如此的。

当然了,这是因为唐庄宗也算成就了事业;关键是,张承业在唐庄宗走向辉煌时就死了。如果张承业活得久些,或是唐庄宗早早就败了家。张承业在历史上的形象,估计和田令孜不会相去太远,总而言之,一个专权的太监,能是什么好鸟?

这样说田令孜,也未免把田令孜说得太伟大了。

但是田令孜的利益关系,显然是与皇帝捆绑在一起的。因为田令孜离开皇帝,还能干什么呢?一个宦官领衔大家割据一方,一个宦官领衔大家统一天下,这想一想,也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问题是在许多时候,人的利益博弈是非常复杂的。比如,皇帝与宦官之间其实也是充满了矛盾,最简单的矛盾就是帝国谁说了算?更大的矛盾就是,如果皇帝不愿意听宦官的话,宦官是不是可以废立皇帝呢?

更主要的是,对于中央政府的宦官、朝臣、军人,都有一个最简单两难选择。

一种选择是:帝国中央政府权力会渐渐走向中兴,但你的权力有可能会越来越小,甚至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另一种选择是:帝国中央政府会渐渐走向衰亡,但是你在这个日渐衰亡的中央政府里,会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力。

你会选择哪一个?这种两难选择中,人们通常都会选择第二种,因为对于最普遍的人而言,大约不会高尚到第一种境界。所以在一个缺乏强大核心的团队,通常总会因为类似的原因走向没落。

当然了,也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大唐帝国中央政府一直内讧不断。所以在黄巢之乱后不久,关中、西南也渐渐脱离了皇帝的控制,最后皇帝控制的范围,也就是长安为中心的一隅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