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71章 杂守(3)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呢?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71章 杂守(3)
这是墨子守城篇的最后一篇,他系统地总结了守城中还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知道墨家的防御系统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巨大军事体系:他以全民动员作为最深厚的力量,以纵深立体防守构成固若金汤的堡垒,以高科技器械作为抗敌的强大力量,以全方位的后勤保障为前线提供可靠的支持,以“旗帜”“号令”作为协调作战的指挥通讯手段,以严明的军纪与赏罚分明的措施作为执行命令的保证。我们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当然不会主动挑起战争,但外来的威胁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某些曾经还给我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此我们不能不保持高度的警惕。
墨子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众多战略思想对我们现在仍有启发意义。但他之所以只研究守城,而不研究攻城,这与他的“非攻”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认为战争是残忍的,是劳民伤财的,而在他生活的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他主张“非攻”,处处为小国家着想,也就只研究守城,而不研究攻城,他认为攻打别人的城池就是错误的。
【原文】
城守,司马以上父母、昆弟、妻质在主所,乃可以坚守。署都司空,大城四人,候二人,县候面一,亭尉、次司空、亭一人。吏侍守所者财足廉信,父母、昆弟、妻在葆宫中者,乃得为侍吏。诸吏必有质,乃得任事。守大门者二人,夹门而立,令行者趣其外。各四戟,夹门立,而其人坐其下。吏日五阅之,上逋者①名。
池外廉有要有害,必为疑人,令往来行夜者射之,谋②其疏者。墙外水中为竹箭,箭尺广二步,箭下于水五寸,杂长短,前外廉三行,外外乡,内亦内乡。三十步一弩庐③,庐广十尺,袤丈二尺。
队有急,极发其近者往佐,其次袭其处。
守节①:出入使,主节必疏书,署其情,令若其事,而须其还报以剑②验之。节出:使所出门者,辄言节出时操者名。
百步一队。
閤通守舍,相错穿室。治复道,为筑墉③,墉善其上。
取疏: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常令边县豫种畜芫、芸④、乌喙、袾⑤叶,外宅沟井可填塞,不可,置此其中安则示以危,危示以安。
【注释】
① 逋者:逃离者。
② “谋”应作“诛”。
③ 弩庐:藏弓箭的地方。
① 守节:守城将官下发的符节凭证。
② “剑”应作“参”。
③ 墉:墙。
④ “芸”应作“芒”,莽草。
⑤ “袾”应作“椒”。
【翻译】
守卫城池的官吏,职位在司马以上的,父母、兄弟、妻子和儿女有人质在主帅府,才可以坚守。任命都司空、大城四人,候二人,县候,城四面各有一人,亭尉,次司空,每亭一人。在守城主将衙署中任职的官吏,要选择有才能足以任事的。廉洁而诚实、父母兄弟妻子儿女有在葆宫中的人,才能担任侍吏。所有官吏都一定要留有人质,才能让他承担任务。守卫城防大门的两个卫士,夹门站着,使行人快步走开。每个城门有四把戟、夹门放着,卫兵坐在戟下面。每天有头目巡检五次,报告逃离卫兵的姓名。
在壕池外边岸上的要害之处,如果确有可疑的人,则命令往来巡夜的士兵向可疑的人射箭,对疏忽大意者,应处死。城墙外的水中插上竹箭,插竹箭的地方宽一丈二尺,箭插入水中要比水面低五寸以上,长短错杂,前排外边三行,外边的竹箭尖向外斜,内边的竹箭尖向内斜。每隔三十步修座房子,收藏弓箭,房子宽十尺,长一丈二尺。
某部队有紧急情况,立即派就近的其他部队前去增援,又拨出次近的部队去接替防务。
守城主将调遣兵将的凭证:凡是派出使者或使者返回,掌管凭证的官吏一定要书写记录在案,记载的情况要和所办的公务相符,等他回报时互相参验。凭证发出:使者拿凭证出门,无论从某门经过,一律要向上报告凭证出门的时间和拿凭证人的姓名。
每一百步远布置一支队。
主将衙门的边门与守城主将的房舍相通,旁门互相交错穿插。修建上下复道,筑好墙,在墙上垒放破瓦等物。
贮存蔬菜食物:使百姓家贮存够三年吃的蔬菜粮食,以防备水旱天灾和没有收成的年景。经常要在边远县预种一些芫华、莽草、乌头、椒叶等毒性植物,外宅的水沟水井可以填塞掉,不能填掉的就将上述毒性植物投进去,在和平安定的时期,要向百姓说明战争存在的危险,战乱期间则要向百姓讲明从杀敌中求取和平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