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47章 贵义(2)具体内容是什么?要怎么理解呢?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47章 贵义(2)
《贵义》这篇文章,是墨子通过自己的一些言论,即主要说“义”的问题,提出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都要从事于义。墨子自己就能够自苦行义。他批评世俗君子能嘴上道说仁义,实际上却不能实行。墨子认为现在所谓的“君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义,他们看待义还不如看到一个背粮食的人。看到背粮食的人背不动还会伸手去帮忙,但对待义却常常是视而不见,甚至恼怒帮助他实现“义”的人。这些人使用自己的身体还不如商人使用一个钱币谨慎。
墨子在游说楚国时,使穆贺大喜,但穆贺说:“你的主张是很好,但这都是贱人干的,而不加采纳。”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第一,墨子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他所有的思想都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基础上的,也就是穆贺所说的“贱人”的基础上的。第二,墨子所提出的思想是很切合实际的,很适合国家的发展,但只因自己的思想很贴近小生产者,符合小生产者的利益,因此使上层阶级不满,而不加引用。
【原文】
子墨子曰:“今瞽曰:‘钜①者白也,黔者黑也。’虽明目者无以易之。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今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子墨子曰:“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②之慎也。商人用一布布③,不敢继苟而雠焉④,必择良者。今士之用身则不然,意之所欲则为之,厚者入刑罚,薄者被毁丑,则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子墨子曰:“世之君子欲其义之成,而助之修其身则愠,是犹欲其墙之成,而人助之筑则愠也。岂不悖哉!”
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①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
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②载书甚多,弦唐子见而怪之,曰:“吾夫子教公尚过曰:‘揣曲直而已。’今夫子载书甚多,何有也?”子墨子曰:“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③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翟闻之:‘同归之物,信有误者。’然而民听不钧④,是以书多也。今若过之心者,数逆于精微。同归之物,既已知其要矣,是以不教以书也。而子何怪焉?”
子墨子谓公良桓子曰:“卫,小国也,处于齐、晋之间,犹贫家之处于富家之间也。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今简①子之家,饰车数百乘,马食菽粟者数百匹,妇人衣文绣者数百人,吾②取饰车、食马之费,与绣衣之财以畜士,必千人有余。若有患难,则使百人处于前,数百于后,与妇人数百人处前后,孰安?吾以为不若畜士之安也。”
子墨子仕人于卫,所仕者至而反。子墨子曰:“何故反③?”对曰:“与我言而不当。曰:‘待女以千盆。’授我五百盆,故去之也。”子墨子曰:“授子过千盆,则子去之乎?”对曰:“不去。”子墨子曰:“然则,非为其不审④也,为其寡也。”
【注释】
① 钜:“皑”,白色。
② 布:古代钱币。
③ 后一“布”字当作“市”,购物之意。
④ 继:疑“纵”字之误;雠:通“售”,以钱买物。
① 遗:“道”字之误。
② 关中:指车上横阑之内,即车中。
③ 漆:“七”之借音字。
④ 钧:通“均”,一致。
① 简:阅。
② 吾:“若”字之误。
③ 反:通“返”。
④ 审:疑为“当”字之误。
【翻译】
墨子说:“现在有一个盲人说:‘银是白的,黔是黑的。’即使是眼睛明亮的人也不能更改它。把白的和黑的东西放在一块儿,让盲人分辨,他就不能知道了。所以我说:盲人不知白黑,不是根据盲人给白黑下定义,而是因为他无法择取。现在天下的君子给‘仁’下定义,即使是禹、汤也无法改变它。但是把符合仁和不符合仁的事物混杂在一起,让天下的君子来分辨,他们就不知道了。所以我说:天下的君子,不知道‘仁’,不是因为他给‘仁’下定义,而是因为他对‘仁’无法择取。”
墨子说:“现在的士人以身处世,不如商人使用一个钱币慎重。商人用一个钱币购买东西,不敢任意马虎地购买,必定选择好的。现在的士人使用自己的身体却不是这样,随心所欲地胡作非为,结果重的遭到刑罚,轻的受到毁骂,这就是士人使用自己的身体不如商人使用一个钱币慎重啊!”墨子说:“当代的君子,想要实现他的道义,可是别人帮助他修养身心,他就怨恨,这就好比要筑成墙,而别人帮助他却怨恨一样。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墨子说:“古时候的圣王,想把自己的学说传给后代,因此写在竹简、帛上,刻在金、石上,留传给后代子孙,要后代子孙学习它。现在听到了先王的学说却不去实行,这是废弃先王所传的学说了。”
墨子南游到卫国去,车厢中装载的书很多,弦唐子见了觉得很奇怪,问道:“老师您曾教导公尚过说:‘书籍不过用来衡量是非曲直罢了。’现在老师装载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处呢?”墨子说:“过去周公旦早晨读书百篇,晚上接见七十个士人,所以周公旦辅助天子,他的美善传到了今天。我上没有国君的差事,下没有耕种的艰难,我怎么敢抛弃这些书呢!我听说过:‘万事万物殊途同归,流传的时候确实会出现差错。’但是由于人们听到的不能一致,书就多起来了。现在像公尚过那样的人,已能够考虑事理之精微。对于殊途同归的万事万物,既已知道其重要旨意,因此就不用以书教育了。而你为什么要感到奇怪呢?”
墨子对良桓子说:“卫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晋国之间,就像一个贫家处在富家之间一样。贫家如果学富家的穿衣、吃饭、多花费,那么贫家必定会很快就破败了。现在看看您的家族,装饰的车数百辆,吃菽、粟的马有数百匹,穿文绣的妇人有数百人,如果把装饰车辆、养马的费用和做绣花衣裳的钱财用来养士,必定可以养一千人还有余。如果遇到危难,就命令几百人在前面,几百人在后面,这跟让几百个妇人站在前后,哪一个安全呢?我以为不如养士安全。”
墨子派人到卫国做官,去做官的人到卫国后却回来了。墨子问他说:“什么原因又返回来呢?”那人回答说:“卫国对我说话不算数。说:‘给你粮食一千盆。’实际却给了我五百盆,所以我离开了卫国。”墨子又问道:“给你的粮食超过一千盆,那么你还离开吗?”那人答道:“不离开。”墨子说:“既然这样,那么你回来并不是因为卫国说话不算数,而是因为俸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