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就成大唐公务员,王勃有多厉害?

十六岁就成大唐公务员,王勃有多厉害?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公元676年的一个冬日,唐高宗百无聊赖,正在胡乱地翻朋友圈。翻着翻着,突然他看到有人在圈里推送关于滕王阁的文章,发文的人还特意备注:“此乃一千古奇文,值得所有亲一看。”

高宗一听,急忙问:“为什么?!”

大臣说:“今年夏天,王勃已在南海意外溺亡。”

唐高宗怅然叹曰:“这是天妒英才,可惜,可惜呀!”

01 勃哥原是天才

公元650年,王勃诞生于古绛州龙门的一个儒学世家,这个家庭,书香气息浓厚,才子众多。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朝末年的著名学者和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也是著名的诗人。王勃的哥哥王剧、弟弟王助,都曾考中进士入仕做官。

王勃儿时就极为聪颖,世人目之为“神童”。《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豪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

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并撰《指瑕》十卷,指出颜氏著作中的错误之处。十岁时,王勃已熟读儒家经典,并时常发表自己的读后感。杨炯的《王勃集序》中说:“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十二岁时,王勃又狂热地爱上了医学。他在长安医馆开始学医,并先后研究了《周易》、《黄帝内经》和《难经》等著作,还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颇为熟知。

王勃年纪虽小,已是文章圣手。他每次作文,常先磨墨,后畅饮,酒酣之际,和衣而卧,醒时“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皆以“天才”誉之。

听闻人们的夸赞多了,王勃对自己的才华愈加自信,他迫不及待地想踏入仕途,求取功名。正如张爱玲所言:出名要趁早,名声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公元664年,右相刘祥道大人巡行关内,年方十四的王勃,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求仕机会,于是立即作文,向刘祥道上书。

王勃的上书,以高昂的基调,大胆抨击了唐王朝讨伐高丽的的侵略行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

此篇赋文,体现了王勃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思考,其思想的深度,语言的犀利,皆不似出自一名少年之手。刘祥道为其“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所惊异,他不由地连连称赞道:“神童,此乃神童也,应即刻上表举荐!”

公元665年,雄伟的乾元殿落成,朝廷举行盛大的祭礼,王勃挥毫而作《乾元殿颂》。唐高宗阅毕此文,高兴不已,并赞其为“大唐奇才”。

公元666年,年仅十六岁的王勃顺利地通过了幽素科试及第,获得七品朝散郎一职,成为朝廷最年轻的公务员。

02 檄文断送仕途

因为才华卓著,初入仕途的王勃,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的修撰和侍读。李贤对王勃十分器重,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事情,他都会带上王勃。王勃对李贤的礼遇十分感激,他决心发挥专长,寻觅机会报答沛王。

两年后,机会真的来了。

当时的大唐,无论皇宫民间,都十分流行斗鸡。唐高宗的几个儿子尤好此乐,其中沛王李贤和周王李显(后改为英王),还是京师斗鸡俱乐部的金牌会员。

有一次,李贤和李显约定要进行一场“皇家斗鸡对抗赛”,通过比赛,看一看谁的鸡才是“公鸡中的战斗机”。

既然是比赛,就得营造点氛围,这才不辜负现场观众的热切期待。于是王勃自告奋勇,为沛王起草了一篇斗鸡檄文。此文虽是一篇戏作,却对仗工整,颇有气势:

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

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

王勃本想以自己的这篇《檄英王鸡》文,为沛王增光添彩,不料此举非但没有为沛王挣得面子,反而给自己惹下了乱子。

高宗得知此事,甚为愤怒:“勃为皇子侍读,不规其勉力读书,反整日飞鹰走狗,还写什么斗鸡檄文,实荒唐之至!”

作为王勃,在这场“对抗赛”中,他看到的或许只是几只鸡而已;而作为高宗,他从王勃的檄文中,嗅到的是皇子之间,有可能要发生的血腥的皇位之争。

于是对于不利于皇子团结的王勃,高宗只好将他撵出京城,哪怕他是星光熠熠的天才。

03 蜀中三年沉寂

刚刚开始的仕途既已受挫,王勃的心情异常沉重。他不明白,为什么命运之神昨天还对他友好微笑,今天已露出了狰狞的嘴脸。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一文中,王勃悲愤地写道:

“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669年五月,王勃悻悻然离开长安,开始将近三年的蜀中漫游。在他乡度过的第一个重阳节,王勃凄伤地写下: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

滞留蜀中的几年里,王勃几乎没有什么社会交往,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知心朋友,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缕阳光。然而再好的友人,也会面对分离。

三年前,杜少府将去蜀州赴任,作为杜大人最好的朋友,王勃高唱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潇洒而旷达。

三年后,经历了宦海沉浮,方知人生之际遇,倏忽万变。此时的王勃,遭逢离别,心中满是惆怅感伤: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问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别薛华》

在一个雾气迷蒙的深夜,王勃再一次目送友人远去,离亭寂寂,江山凄寒。其实江山还是从前的江山,只是那个面对江山的人,已不是从前那个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的风华少年。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远,江山此夜寒。

——《江亭月夜送别》

转眼之间,深秋又至,看着漫天飞舞的落叶,听着长江的澎湃涛声,王勃不知道,他何时才能结束客居异乡的岁月: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

04 身陷囹圄之灾

公元672年,王勃终于从蜀地回到长安。裴行俭、李敬玄同在朝中,闻王勃之名,诚意召用。

但王勃经历废官之辱,对以文采受召心有余悸,遂作文以拒之,结果触怒了裴行俭,被斥为“才名有之,爵禄盖寡”。

公元673年,王勃听友人说虢州多药材,因他通晓医学,所以他想到虢州去。在朋友的帮助下,王勃做了虢州参军,第二次踏上仕途。

王勃最终选择到虢州出仕,可能是他认为京城的官场太复杂,而自己还太年轻,在基层发展会更好一些。

事实证明,就是在地方上混,王勃的心智也极不成熟。他恃才傲物,常遭同僚嫉妒;他思想不成熟,容易做出错误决策。

在虢州任上,有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死罪,不知何故,王勃竟将他藏匿在自己府内,后来可能害怕事情泄露,又将曹达杀害。此事很快被官府知晓,王勃被判死刑入狱,后遇天下大赦,王勃才被释放出来。

虽然有人推测,王勃此次身陷牢狱,可能是遭人陷害,但他一生命运多舛,与他年少成名、炫耀张扬也不无关系。

劫后余生的王勃,从此彻底看淡了世事,他说:“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在乎辞翰,倍所用心。”

出狱后不久,朝廷为王勃恢复原职,然王勃屡遭打击已无心仕途,他潜心著述,弃官不任。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的《续书》补阙十六篇,并撰写了《周易发挥》五卷、《唐家千岁历》、《合论》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时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

王勃的父亲因曹达事件也受到牵连,从雍州司户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王勃不能原谅自己,在《上百里昌言疏》一文中,王勃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愧疚之情:

“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05 写下名作传世

公元675年,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他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达洪州。

此时,曾与王勃之父同朝为官、一殿称臣的阎伯屿正在洪州任都督。阎都督刚刚重修了洪都的名胜滕王阁,正欲宴请天下名流,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王勃有幸被邀参加了这次盛会。

阎都督本来是将这次典礼,策划为他女婿吴子章的个人秀场,为此,他让吴子章提前精心准备了一篇序,打算在盛会的高潮时刻推送出去,好让女婿一举成名。

谁知不明就里的王勃,竟然抢了人家的风头。面对别人假意递过来的笔砚,王勃不加推辞,他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一篇名为《滕王阁序》的惊世之作,顷刻所成!

阎都督虽然对王勃的不识时务大为恼火,但等他看完这个愣头青写的序文,不由怒气全消:“落笔如有神助,此文必当传世!天才,真天才也!”

听到阎都督如此评论,那些宴会上的来宾,忘了眼前的美食,他们在人群中穿梭追逐,争相传阅王勃的《滕王阁序》。

当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句子时,客人们情不自禁地高声朗诵,神情无不向往陶醉;当读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时,每个人的脸上,顿时一片凄然。

在宴会的高潮稍稍低落之时,王勃又挥毫赋诗一首: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人群中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几个年轻人实在抑制不住对偶像的崇拜和热爱之情,他们干脆冲过去,将王勃高高地举起来又放下,再举起来,如是反复不已。

王勃将那天的盛会推向了高潮,他也将自己的人生推向了高潮,殊不知这次高潮竟然是他生命的回光返照。

06 天才永不回来

参加完滕王阁的盛会,王勃继续南下,终于在交趾与父亲相见。看到父亲生活窘迫,苍老愁苦,又想到自己诗名早露,却处处不如意,步步栽跟头,一向坚强的王勃,在亲爱的父亲面前,再也忍不住,他悲从中来,嚎啕大哭。

人在红尘行,可叹世无情。悲欢独自饮,决心早已横。

王勃不想离开父亲,他多想陪伴父亲到老,然而他还年轻,他才二十六岁,纵使江湖险恶,他依然要去独自面对。

公元676年的夏天,王勃坐上了回返的船只,行驶在南海的波涛之上。有一天,海上实在风急浪大,经历了惊心动魄地颠簸飘摇,王勃还是坠入了南海深处。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落花落》

他是“初唐四杰”之首,落笔成章,翰墨满腹。他的生命过早地开放,又如这落花,绚烂过后过早地凋零。

他因为放纵和疏狂,曾经被逐和拘囚,在他最志得意满之时,有人就预言他“文采虽长,寿命必短”,没想到,这真的成了他命运的谶语。

杜少府最欣赏王勃,他曾对王勃说:“大唐需要你们这样的人。”王勃说:“你错了,大唐不需要我们。我们用心血写出的词章,不过是太平的粉饰、盛世的装点,大唐真正需要的,是凌烟阁上,那些建功立业的名臣宿将。”

王勃是天才,天才都是奉上天的旨意而诞生的。天才在世间走一遭,必定要为人们留下一些什么,或者是轰轰烈烈的事迹,或者是永垂不朽的作品。

上天给了王勃一支神来之笔,他为我们留下《滕王阁序》之后,就以一个悲怆的背影彻底离开。

他是天才,天才离去,永不回来。我们只能在神作《滕王阁序》里,一遍一遍地聆听,千年前一个失意文人的心曲。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这是世界上最令人心酸的话语,因为在创作他的传世名作时,王勃其实已经参透了他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