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是怎么成为北齐王朝的陪都的?

晋阳是怎么成为北齐王朝的陪都的?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北齐(550-577)是南北朝时的北方王朝之一,由高洋接受魏帝禅让建立,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河南省安阳市北郊一带),史称北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威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577年被北周消灭。

北齐实际是一个地方性政权,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以及苏北、皖北等广阔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北方王朝有西魏、北周,以及南朝的梁、陈。

晋阳为何能成为北齐王朝的陪都,不能不提高洋之父、谥号神武皇帝的高欢大将军。他为巩固东魏政权,长期率部征战平叛。在他的数万军队中最早跟他南征北战的一万士兵就是从并州征招的,这是他最骁勇善战的一支核心力量和骨干队伍。他平定并州之后,“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也就是在战事平复后将家定居在了晋阳城里。这也就成了北齐王朝六任皇帝的“故乡”。虽说邺城距陪都晋阳数百公里,但历任皇帝均视晋阳为家乡,常回来看看,不,是常回来居住。《二十四史·北齐书》:“晋阳,国之下都,每年临幸。徵诏差科,责成州郡。”也就是说,晋阳是北齐王朝的陪都,皇帝每年都要亲往,此期间,征召官吏、科派劳役等号令都由此发布督办。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28个年头中的北齐王朝六任皇帝,共计往返晋阳70余次。最多的20多次,最少的也二三次。文宣帝22次往返晋阳,有时在晋阳宫一住就是几个月。在此期间还接待茹茹国、吐谷浑国派遣的使者来朝见进贡。在位十年的文宣皇帝31岁时在晋阳驾崩。不久,他的长子高殷就在晋阳宣德堂登上帝位。

北齐王朝六任皇帝中在位最长达11年之久的后主高纬,也是在晋阳宫登上帝位的。他先后28次往返晋阳。如武平四年 (573) 三月辛未到达晋阳住下来,四月就在晋阳任命大司马兰陵王高长恭为太保,大将军、定州刺史南阳王高绰为大司马等一批高级将领及地方要员。由于历史渊源,历代皇帝在晋阳建造了不少殿堂级的宏伟建筑。《北齐书》载:“天统三年(567),十一月丙午,以晋阳大明殿成故,大赦。文武百官进二级,免并州居城、太原一郡来年租税。”晋阳建成大明殿,皇帝高兴至极,就颁令大赦天下,文武百官都晋升两级,还免除了当地来年一年的皇粮国税等。

隔了一年,据《北齐书》载:“夏四月甲子,晋祠为大崇皇寺。”皇帝又颁诏将晋祠改为大崇皇寺。皇家寺堂不设在首都邺城,而是将晋祠改为皇寺,可见皇家对陪都晋阳的地位抬高到何种程度。

皇帝们还先后在晋阳建了晋阳宫、崇德殿、宣德堂等。北齐末代皇帝高恒在晋阳大兴土木,更是登峰造极。《北齐书》载:“于晋阳起十二院,壮丽愈于邺下。所爱不恒,数毁而又复……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用白话说,高恒皇帝在晋阳建起十二院,壮丽程度超过了都城邺下的宫殿。但他仍不满足,对这些建筑喜欢的时间不长,看到哪里不喜欢了,就毁掉重建,如此反复多次。另外,开凿的西山大佛,每晚耗油万盆,光亮的都能照到十来里外的晋阳宫内了。前些年在南内环西街与和平南路交叉口西南开发的十二院城之名,是否源于此呢?

2002年10月,由省、市文物考古队联合发掘北齐徐显秀墓葬,出土文物颇多,最有价值的是3300平方米的彩色壁画。但《北齐书》中关于徐显秀的记载甚少:“天统五年(569)三月丁酉,以司徐显秀为太尉……是月,行幸晋阳。”公元569年3月,徐显秀由副国级的司空官职被任命为掌管北齐王朝最高军事主管的太尉职务,来到晋阳。他是位骁勇善战、屡立战功的将军,两年后病逝于晋阳,厚葬于今迎泽区郝庄镇王家峰社区东。

古晋阳一带(今晋源区、小店区大部)民间祈雨的传说和活动,竟然是北齐时流传至今。《北齐书》:“夏五月,大旱,晋阳得死魃,长二尺,面顶各两目。帝闻之,使刻木为其形以献。”也就是公元574年的农历五月,天大旱,晋阳发现了“死去”的造成旱灾的鬼怪。其高二尺,脸上和头顶上各有两只眼睛。皇帝听说后,下令让人用木头刻下它的形状用于献祭祈雨。这一民间祈雨等活动一直传至上世纪中期,今天,姚村、北格镇等地民间依然有类似的祭祀活动。

北齐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较为短暂,但因与古晋阳有着特殊的人文及地缘关系,晋阳古城作为其陪都,地位非同一般,可以说光耀一时。 王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