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举办“千叟宴”,过后出现了什么情况?
乾隆举办“千叟宴”,过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人活七十古来稀。”在中国古代,由于物质条件和医疗条件不发达,要是有人能活到七十岁,那已经是不得了的成就。
在清朝年间,康熙皇帝专门宴请全国老人,让年过65岁的老人到京城参加“千叟宴”。原本好好的宴席,结果老寿星们用膳过后,回到家接连生病去世。
那么,他们是吃了什么而得病?为什么用膳后康熙没事,而老寿星却有事呢?
康熙生日,千叟贺岁
中国历来有尊老的传统,尤其是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无论是什么地位,都会尊敬有加。清兵入关以来,满人便努力学习汉人的习俗、制度和传统,自然而然他们也学会尊敬老人。
康熙是中国历史有名的长寿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足足有61年。在康熙52年(1713年)农历三月,康熙皇帝60大寿。他有感从古至今,193位称帝的人,论执政时间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自己。
作为天下之主,他打算想个好方法庆祝自己生日。他突发奇想要让全天下的老人都享受恩泽,为他贺岁。于是他决定在畅春园举办“千叟宴”,邀请全天下年纪过65岁的老人到京师为他贺岁。
上行下效,底下很多军民纷纷响应。无论官员,还是平民,只要家中有老人,他们便积极报名。京师外浩浩荡荡一帮老人前来赴宴。根据清代昭梿的《啸亭续录·千叟宴》记载:预宴者凡一千九百余人。换句话说,参加宴会的保守估计都有1900位老人。
这一天,康熙皇帝非常高兴,兴致很高,赋诗一首,由此得名“千叟宴”。这帮老人不仅有机会面见当朝天子,还可以免费享受山珍海味,得到金银珠宝。
从此以后,社会上掀起尊老之风,不少人对待老人的态度有所改变,尊敬有加。康熙觉得这是千叟宴的功劳。
在他69岁时,康熙皇帝找到下人。为了预祝70岁,他打算在乾清宫举办第二次千叟宴。这一次重视程度更高,举办地点设置在乾清宫,要知道乾清宫可是皇帝面见朝廷大臣、处理国家大事和举办国家大事的地点。
这一场千叟宴由于充足的准备,规模达到历来之最,是清朝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场面最宏大的宴会。在康熙61年(1722年),全国各地都有老人奔赴京师为康熙贺岁。康熙皇帝很高兴,重赏老人。
这两场千叟宴,给康熙的儿孙留下深刻影响。尤其是弘历,作为皇孙他也参加千叟宴,在宴席上他看到自己的爷爷是多么威风,戎马一生,开疆拓土,即便年岁已大,也难掩豪迈气势。
后来,乾隆也仿效康熙,在乾隆年间也举办千叟宴。不同于康熙的千叟宴,乾隆的千叟宴却有些奇怪。
乾隆效仿,老人离奇去世
乾隆一共举办两次千叟宴,每次举办千叟宴,全国各地的老人都前来贺寿。
乾隆50年(1785年),乾隆有感国家殷实富裕,四海承平,他决定在乾清宫效仿康熙举办千叟宴。这次千叟宴他有意超过康熙,决定宴请3000老人,每个老人都可以得到如意、寿杖、朝珠等宝物。
宴会空前盛大,整个乾清宫密密麻麻都是人,人们在各种宴席中流连,举杯庆贺。在宴会上最高寿的老人是来自温州的郭钟岳,年纪不知,但是根据家人计算大约在141岁左右。乾隆皇帝看到这位人瑞非常高兴,不仅赏赐许多财宝,还特意赠诗一首。
这里还有一个典故,乾隆得知纪晓岚才华出众,决定要考考他。乾隆让纪晓岚为这位老人出一道对子。仔细思索过后,纪晓岚便有灵感,提笔写下: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皇帝看了后拍手叫绝,更加高兴。这场千叟宴被当时文人称为“万古未有之举。”由此可见,这场宴席之盛大。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已经85岁。他主动让位给儿子嘉庆。在嘉庆元年(1796年),他举办第二次千叟宴,这一次宴会标准提高,参宴老人必须是70岁以上。
第二次千叟宴丝毫不比第一次差。在宴会上,一共有3056位老人前来赴宴。除了老人和文武百官,这一回多了使者,有来自朝鲜、安南、西藏、蒙古等使者前来贺岁。
尽管乾隆已经86岁,但是他老当益壮,气魄不减当年,在酒宴上大放异彩。他一高兴,让90岁的老人直接受七品顶戴,百岁老人则六品,享受官员待遇。
得到赏赐的老人十分高兴,在嘉庆皇帝带领下,齐呼万岁,让乾隆心满意足。一高兴,他在千叟宴上留下了上千首诗歌。
可是,这一次宴会后却出现前所未有的情况,一些老寿星回到家后就生病去世。那么这是为什么?背后有着什么秘密呢?
真相揭开,好心办坏事
老人吃完饭后便回到下榻的酒家休息,结果有些老人生病了,不久后便去世。其余的老人回到家中也一病不起。
乾隆得知坏消息后有些过意不去,于是派人去调查此事。结果,官员们发现原来是乾隆的好心办了坏事!
首先,老人标准提高了。过去的老人都是60、65岁以上,这一次直接提升到70岁以上。要知道人活七十古来稀,70岁的老人身体抵抗力比60多岁的老人要低不少,自然容易生病感冒。
接着,举办的时间不对。第二次千叟宴是在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四,此时的北京城寒风料峭。试着想一想,乾清宫那么点地方,容纳了皇帝、百官和贵族,哪有多少位置给上千个老人坐呢?没位置的老人只好在宫外用餐。
大冬天在北京露天用餐,而且还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无论你穿多厚,还是抵挡不了刀割般寒风。因此,不少老人受到风寒而生病。
还有,千叟宴上的菜不对。前面说到由于不少老人坐在露天外用餐,热菜一上来,很快就凉了,而如此盛大的宴会,人手忙不过来,老人们只好吃凉菜。而且,千叟宴上主要是满族菜肴,而满族作为游牧民族,特别爱吃重油重盐的菜。
又冷又腻的菜肴,吃坏了老人的肠胃。很多老人来自五湖四海,异地的胃不适合北京的菜,出现水土不服。因此,不少老人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最后,这一回的千叟宴的老人来自五湖四海,来时舟车劳顿,回时也是如此。一来一去,他们原本虚弱的身体,很快承受不住。而且坐的车还是马车,非常颠簸,让老人十分辛苦。
大臣得知实情后,不敢直接跟皇帝讲,怕扫了乾隆的兴致,触怒龙颜。于是,他们只好找借口搪塞过去。直到乾隆去世,他始终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大善事。
结语
乾隆第二次千叟宴结束后,至此清朝再也没有举办千叟宴。原因很简单,举办一次千叟宴耗费实在巨大,若不是康熙、乾隆年间物产丰富、国库充盈,才没有机会举办千叟宴。
“千叟宴”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清朝统治者醉心于所谓的盛世之中,不顾及百姓,更让许多无辜老人去世。可以说,千叟宴本质上就是自私的产物,是用来让自己陶醉的礼物罢了。
清朝的国运随着千叟宴的落幕,也逐渐画上句号。此后的清朝结束盛世,走向至暗时刻,从富庶之国沦为列强欺负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讲,清朝可能在千叟宴后就已经注定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