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讲的是什么故事?匡衡最后的结局如何?

匡衡,字稚圭,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位至丞相。接下来听听知秀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习惯记录下一个人好的一面,而不去看他不好的一面,并利用这个人优秀的地方去激励他人。而这样的行为便造成了一定的后果,有些在我们眼中优秀的人,当某一天我们知道了他不堪的一面,便会推翻自己脑中其优秀的地方,并不愿意学习这种优秀的品质,这便是片面学习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比如大部分人对“凿壁偷光”的匡衡便是如此。

对于如今的我们而言,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上过学,并且接受过小学的教育。而在小学课本之中,有一个名为“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便是西汉经学家匡衡。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南、枣庄一带)人,是西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曾官至宰相。匡衡小时候是个特别喜欢读书的孩子,但是可惜的是,匡衡的家里比较贫穷,晚上的时候也点不起蜡烛,因此匡衡不方便学习。匡衡也是个比较聪明的孩子,他后来在墙上凿了一个洞,这样一来的话,就可以借着邻居家的蜡烛光学习。

后来,匡衡去了一户大户人家的家中打工,他也不需要工钱,只希望主人可以给他读家中藏书的机会。这户人家的主人被匡衡热爱学习的精神所感动,同意了他的请求。就这样,凭借着勤奋,匡衡最终成长为了一代大学问家,对《诗经》有很高的成就,当时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的说法。

很显然,“凿壁偷光”是一个励志故事,主要是要告诉世人,如今的我们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就不应该辜负这一切,向匡衡好好学习,努力奋斗,最终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匡衡获得成就之后,却成为了朝廷的蛀虫。

在汉元帝后期之时,宦官石显结党营私,把持朝政,使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因此在汉成帝即位之后,匡衡站出来弹劾石显,将其绳之以法,为名除害。然而,不久之后,匡衡却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他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最终被司隶校尉骏等以“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上报皇帝,因此而被贬为了庶人。

由此不难看出,勤奋是每个人需要学习的品质,而坚持本心则更是。倘若一个人没有很好的人品,即使他最终因为努力获得了一番成就,也不会受人尊敬。

因为这个人能力越大,对国家,对人民的伤害也就越发。或许,编书者可以将匡衡的违法故事写在“凿壁借光”故事的后面作为补充材料,让小学生从小领悟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