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后妃干政的现象为何会不断涌现?
根据祖制规定,后妃不得干政,为什么明清后妃干政却不断涌现?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后妃名义上是国家除了皇帝最尊贵的人,是封建王朝中的一个有着特殊身份和地位的社会群体,始终活跃在中国政治史的舞台上,对封建王朝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清两代的初创者都吸取所谓前朝教训,试图极力避免女性干政,但是因为现实中政治形势的需要、亲情羁绊、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等诸多原因,明清后宫参与政治也是时有发生。
一、自身的政治才能
后妃本身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这是她们在古代干预政治并且不被人宫墙外的人随意欺骗的首要前提。后妃受过教育并且有政治经验,对朝政大事往往能提出一些独到见解,进而对政局发展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明太祖马皇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朱元璋在郭子兴军时,所需要的文件经常让马皇后代为掌管,每当太祖突然索要时,虽然时间仓促,马皇后也未曾忘记。后来马皇后经常对时务提出自己的一番见解,朱元璋也基本都表示赞成。
明成祖徐皇后幼年时性情淑静,爱好读书,人称女诸生。她非常聪明,有着很强的记忆力,“书史一目成诵不忘,”徐达和谢夫人都十分喜爱她,认为她与众不同。“稍长,博通载籍,每及嘉言善行,未尝不拊卷寻绎。”徐皇后正位中宫后,“凡有献纳,多裨军国。”
孝庄太后是清朝身据优秀政治才能的女性代表,她从童年开始就对政治很关心,对政治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在陪同清太宗皇太极征战的岁月中,她经常参与机要事务,对于清朝前期的对外战争、内部政治斗争都极为熟悉,这对于增长她的政治才能也起到了极大作用。
在皇太极死亡后,清朝出现了皇位之争,最高权利出现了真空。孝庄太后,成功利用多尔衮和其它大臣的矛盾,消耗、分化瓦解了多尔衮的势力,把自己年幼的儿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帝)捧上了皇位,可以说没有孝庄太后,清朝的历史将完全改写,因为有了顺治帝才有后来的康、雍、乾三帝。
慈禧太后能执掌晚清政权四十多年,与她的政治才能有很大关系。慈禧天资聪颖,16岁能够背诵五经,亦曾阅览24史,熟悉礼法,对于古今治乱也有一定认识。这从后来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也能看出来。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期间,慈安太后对政治既不热心,又不具备批阅奏章的能力,朝政大权实际由慈禧太后执掌。
从慈禧太后迅速打倒肃顺为首的政敌的过程可见她政治手段之坚决果断,她亲自手写的一道罢黜恭亲王奕訢的汉文谕旨语句通顺,言辞犀利。从慈禧太后和奕訢的权力之争来看,经过多年垂帘听政的政务磨炼,慈禧太后的统治根基日益稳固,奕訢的政治权术与手段不敌慈禧太后,几遭罢黜惩治,在权力斗争中渐渐处于劣势,慈禧太后终于大权独揽。
二、皇帝授权,幼帝继位
有的皇帝因为一些原因主动让后妃参预朝政,因为得到了在位皇帝的授权,后妃干政就有了合法性。幼帝继位,无法处理正常的政务,通常也会出现后宫干政的现象。明朝前期的几位皇帝主动让后妃参预朝政,后妃辅佐皇帝处理朝政大事。
明仁宗张皇后在永乐年间为太子妃时,极力维护朱高炽的皇太子之位,经常在明成祖和徐皇后面前为朱高炽说话,“微后当成祖意,太子几废。既为后,中外政事,群臣才品,莫不周知。”明仁宗对聪明贤惠的张皇后的帮助十分感激,再加上他身体行动不便,故让张皇后协助处理一些政务。
“宣宗即位,每军国大议,上禀命而行,太后亦时时询上外朝所平决。”明宣宗对政治经验丰富的张太后十分孝敬,朝政大事必要先请张太后裁决后才施行。因皇太子朱祁镇年幼,宣宗临终之际,为避免大权旁落,命文武大臣“家国重务,必禀皇太后皇后行之。”
清太宗时期,内外廷界限不明,后宫既是生活之地,也是议政场所,身处后宫的庄妃经常参与政务。“皇太极称帝改元后,便将制定清朝衣冠服饰的重任交付给孝庄处理。咸丰帝体弱多病,对政务逐渐力不从心,他开始教授懿贵妃批阅奏折,懿贵妃借此干预朝政,引起了大臣的不满。
幼帝继位的时候,小皇帝生活还不能自理,不具备独立处理繁重的朝政大事的能力,就由皇太后或太皇太后实际掌控朝政大权,太后甚至以皇帝年幼为名实现垂帘听政。明英宗即位时年仅九岁,朝政大权实际由祖母张太皇太后掌握。张太皇太后以不许破坏祖宗家法为由拒绝垂帘听政,“委政三杨,从中主之。”明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还不能独立处理朝政。
隆庆六年(1572 年)正月下旬,明穆宗病重不起,而皇太子朱翊钧年方十岁,李太后虽委政于内阁首辅张居正,但为照顾年幼的神宗的生活起居而搬到乾清宫,并亲自担负起对神宗的教导和培养,对万历政局有着很大影响。
顺治帝、康熙帝即位时都很年幼,这为孝庄太后垂帘听政提供了方便,但因清朝入关前就有设置辅政大臣辅佐幼帝的规定,又有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被诸王逼迫殉死的惨痛教训,而且孝庄太后的丈夫清太宗皇太极正是逼死阿巴亥的主谋,她垂帘听政的时机和条件还不成熟,所以孝庄太后并没有选择垂帘听政。孝庄太后虽未临朝听政,但仍间接地掌控着朝政大权,对朝政有极大的影响力。
三、皇帝无子,后妃定立
有的皇帝生前无子,皇位继承面临危机,作为皇帝妻妾或母亲的后妃往往就会在皇位继承中起决定作用。明清两朝的一些太后、皇后都在决定皇位继承人中起到了决定作用,处理了皇帝无子时的皇位继承危机。
明武宗十五岁继承皇位,正当壮年却一直未有子嗣,张太后曾让大臣劝说武宗预立太子,从宗室中谨慎选择一个血缘亲近且贤能的人正位东宫,但未得武宗同意。正德十四年(1519 年)六月十七日,兴献王朱祐杬去世,“昭圣慈寿皇太后、孝惠皇太后及文武衙门皆致祭焉”。张太后又以皇帝名义特恩命十三岁的兴献王长子朱厚熜“以嗣子暂管府事,仍给养赡米三千石”,此时朱厚熜还未正式册封。
按旧例,亲王去世,嗣子未受封的只给养赡米二百石,服丧期毕才能袭封,这表明张太后早已看中了兴献王长子朱厚熜。正德十五年(1520 年)十二月,明武宗在南郊祀典上突然吐血病重,皇位继承再度面临危机。正德十六年(1521 年)三月十三日,明武宗临终前下谕给司礼监:“‘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十四日,武宗病死在豹房。
张太后命太监谷大用、张永前往内阁与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商议嗣君人选,杨廷和与其他阁臣根据《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继立方式和草拟好的武宗遗诏,议定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应当立为嗣君。张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立朱厚熜为嗣皇帝,当日传旨文武群臣,并派遣太监谷大用等人持遗诏往安陆迎朱厚熜入京继位。
熹宗在世时,亲兄弟还有一个五弟信王朱由检,但是魏忠贤不想让年已十七岁且不好受他摆布的朱由检作皇帝,而是阴谋假称宫妃怀孕,再暗中把魏良卿之子抱进宫中作为皇子,由魏忠贤辅政。魏忠贤把这一计划告诉张皇后,张皇后力言不可,厉声说道:“从命亦死,不从命亦死,等死耳。不从命而死,可以见二祖列宗在天之灵。”魏忠贤无奈,只得同意让朱由检入宫继位。
事关重大,张皇后力劝熹宗传位于五弟信王朱由检,熹宗在乾清宫召见朱由检,命朱由检在他死后继承皇位。熹宗病死后,张皇后立刻颁布懿旨召朱由检入宫继位,并告诫他千万不要吃宫中任何食物,最终朱由检顺利入宫即位。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年仅十九岁的同治帝病死在养心殿东暖阁,无子。当天,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立刻在养心殿西暖阁召集王公大臣等人议立新帝。慈禧太后又下令不许皇后阿鲁特氏参加会议。会议上慈禧先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理由,否定了阿鲁特氏孕中孩子的继承权,接着提出应该立刻迎立新君。
有人抗言提出皇后诞生之期将近,应暂时秘不发丧。如果皇后所生是皇子,可立为嗣君。如果不是,再从宗室中选择新帝也不晚。慈禧太后认为当下时势艰难,皇后不知何时诞育皇子。慈安太后则主张立奕訢之子载澄,但载澄在宗室中名声不好,慈禧太后不同意。慈安太后又提出立溥伦,但溥伦血缘较疏,慈禧太后又不同意。
最后,慈禧太后提出“‘溥字辈无当立者。奕譞长子今四岁矣,且至亲,予欲使之继统’”,众人不敢违抗慈禧太后意旨,遂一致决定立载湉为帝。两宫太后随后发布懿旨命“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慈禧太后再度以皇太后的名义垂帘听政。光绪帝在位三十四年,无子,慈禧太后临终前发布懿旨定立醇亲王载沣年仅三岁的长子溥仪为嗣皇帝。
四、总结
后妃受过良好教育,并且有一定政治才能是是她们干政的基础,有些皇帝会因为生病、年老体力不支等原因让后妃干政,此时她们的干政力度有限,以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为主。而老皇帝死亡,有政治能力的后妃在选择新皇帝上有极大的自主权。年幼的新皇帝继位,是后妃干政的高发时期,这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