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哲学著作《墨子》:16章·兼爱(下)(3),原文、注释及翻译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16章 兼爱(下)(3)

墨子从兼爱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他所提出的“兼爱”是“无等差之爱”,比儒家提出的以血缘为准则的“差等之爱”更有号召力,更能取得广大民众的拥护,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繁荣富强,百姓获益,就必须实行“兼相爱,交相利”。他主张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去爱他家之人,从而营造一种人人相爱、其乐融融的社会环境。

墨子以“兼”来代替“别”,“兼”在墨子看来是大公无私、不分彼此的,关心别人就如同关心自己一样的高贵品质,和“兼”相对立的是只顾自己,不为旁人设想的自私自利的恶劣品质,墨子把这种品质叫作“别”,“别”是很坏的,是不道德的。但“兼爱”的实际意义在于维持摇摇欲坠的贵族制度,他企图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相安无事,和平共处,尽量做到“强不劫弱,众不暴富,诈不谋愚,贵不傲贱”。但墨子的学说只是延缓了旧制度崩溃的作用,企图用阶级调和来缓和当时阶级斗争的紧张局势,也是不现实的。

“兼爱”的思想始终贯穿墨子全书,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目的是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友好的和谐的社会氛围,不是整天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整天处在一个恐怖、阴森的环境中,到处提防着别人,害怕一不小心就落入陷阱。这个思想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值得提倡,但却很困难。

【原文】

且不惟《誓命》与《汤说》为然,《周诗》即亦犹是也。《周诗》曰:“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偏不党。其直若矢,其易若底①。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视。”若吾言非语道之谓也,古者文、武为正,均分贵贤罚暴,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②。即此文、武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武取法焉。不识之人,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之非兼者之言,犹未止。曰:“意不忠亲之利,而害为孝乎?”子墨子曰:“姑尝本原之孝子之为亲度者。吾不识孝子之为亲度①者,亦欲人爱、利其亲与?意欲人之所恶、贼其亲与?以说观之,即欲人之爱、利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意我先从事乎恶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乎?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然即之交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先从事爱利人之亲者与?意以之孝子为遇②而不足以为正乎?姑尝本原之。先王之所书,《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雠③,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意以为难而不可为邪?尝有难此而可为者,昔荆灵王好小要,当灵王之身,荆国之士饭不踰乎一,固据而后兴,扶垣而后行。故约食为其难为也,然后为,而灵王说之,未踰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①其上也。昔者越王勾践好勇,教其士臣三年,以其知为未足以知之也,焚舟失火,鼓而进之。其士偃前列,伏水火而死有②不可胜数也。当此之时,不鼓而退也,越国之士,可谓颤③矣。故焚身为其难为也,然后为之,越王说之,未踰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上也。昔者晋文公好苴服。当文公之时,晋国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练帛之冠,且苴之履,入见文公,出以践之朝。故苴服为其难为也,然后为而文公说之,未踰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其上也。是故约食、焚舟、苴服,此之至难也,然后为而上说之,未踰于世而民可移也,何故也?即求以乡其上也。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我以为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

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君子莫若审兼而务行之。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

【注释】

① “底”即“砥”。

② 阿:私,偏袒。

① 度:筹划。

② 遇:“愚”的假借字。

③ 雠(chóu):应答。

① “乡”通“向”。

② “有”为“者”字之误。

③ “颤”读为“惮”,恐惧,害怕。

【翻译】

而且不只是《誓命》和《汤说》是这样,《周诗》也有这类的话。《周诗》上说:“治国之道,非常宽广,没有偏向,没有私党。治国之道,非常便便,没有党育,没有私偏。治国之道,正直如箭矢,平平如磨刀石。君子所践履的,下民都看在眼里。”如果以为我所说的话不符合道理的话,则古时周、周武王公平,重视贤能处罚暴虐,对父母兄弟也不偏私。这就是周、周武王的兼爱,即使墨子所说的兼爱,也是从周文王、周武王那里取法的。不知道天下的人一听到兼爱就非难,究竟是什么原因。

然而天下的人反对兼相爱的主张,还是没有停止。他们说:“这个兼相爱,恐怕有不符合双亲之利,而有害于人们成为孝子。”墨子说:姑且让我们一起来考察一下孝子是怎样为父母考虑的。我不知道孝子为双亲考虑,是希望别人爱护和有利他的双亲呢?还是希望憎恶、残害他的双亲呢?按照常理来看,当然希望别人爱护和有利于他的双亲。既然如此,那么怎样从事才能得到这个呢?假若我先从事于爱护和有利于别人的双亲,然后别人会以爱护和有利于我的双亲来报答我吗?还是我先从事于憎恶别人的双亲,然后别人以爱护和有利于我的双亲呢?则必然是我先从事于爱护和有利于别人的双亲,然后别人以爱护和有利于我的双亲来报答我。然则这一交相利的孝子,果真是出于不得已,才先从事于爱护和有利于别人的双亲呢?还是以为天下的孝子都是愚笨,完全不值得善待呢?姑且试着探究这一问题。先王的书《大雅》说道:“没有什么话我不践履,没有什么恩德我不报答。人家赠给我桃,我就报人以李。”这就是说,爱别人的一定为别人所爱,讨厌他人的也一定为他人所厌恶。不知天下的人,一听到兼相爱就反对,究竟原因在哪里。

难道兼相爱是难以做到的事情吗?然而历史上有许多比兼相爱更难的事都做出来了,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当灵王在世时,楚国的士人每天吃饭不超过一次,用力扶稳后才能站起,扶着墙壁然后才能走路。节食本是他们难以做到的,然而这样做后灵王喜欢,所以没有经过多久时间,民风却可以转移。则这无非是为迎合君主之意罢了。从前越王勾践喜欢勇猛,训练他的将士三年,但还拿不准这些士兵是不是真的可用,于是故意放火烧船,擂鼓命将士前进。他的将士前仆后继,倒身于水火之中而死的不计其数。当这个时候,如停止擂鼓而撤退的话,越国的将士可以说害怕的了。所以说焚身是很难的事,但却做到了,因为越王喜欢,于是世事没有变化,民风却变了,这是人们君王所好的结果。从前晋文公喜欢穿粗布衣,当文公在世时,晋国的人士都穿粗布的衣服和母羊皮的袍子,戴厚帛做的帽子,穿粗糙的鞋子,这身打扮进可见晋文公,出可在朝廷来往。穿粗陋的衣服是难做到的事,然而因为文公喜欢,没过多长时间,民风却可以转移,这是为追求迎合君主罢了。所以说节食、焚舟、穿粗衣服,这本是天下最难做的事,然而这样做可使君主喜欢,因此没过多长时间,民风便可以转移,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为追求迎合君主罢了。现在至于兼相爱、交相利,这是有利而容易做到,并且不可胜数的事。我认为只是没有君上的喜欢罢了。只要有君上喜欢的,用奖赏称赞来勉励大众,用刑罚来威慑大众,我认为众人对于兼相爱、交相利,会像火一样的向上,水一样的向下,在天下是不能防止得住的。

所以说兼爱是圣王治理天下的大道,是王公大人能够使社会安定的原动力,也是万民百姓得以衣食丰足之源,所以君子最好审察兼爱的道理而努力实行它。做人君的一定要仁惠,做人臣的一定要忠诚,做人父的一定要慈爱,做人子的一定要孝敬,做人兄的一定要友爱其弟,做人弟的一定要敬顺兄长。所以君子假如想要做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那么兼爱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圣王的大道,百姓的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