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到底是什么样的 正史和演义相差有多少
大家好,这里是知秀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诸葛亮北伐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北伐,和《三国演义》到底差多少?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段出自诸葛亮《出师表》的话想必很多人再熟悉不过了。可是真正的诸葛亮北定中原和《三国演义》中的六出祁山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很多地方和真正历史有很大出入。比如对于主将之间的拼杀描写的过于浮夸,历史中两军主将是不会进行单挑的,这样写只是凸显出来个人的英雄色彩,比如我们熟知的五虎上将。鲁迅先生评《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似妖”。确实,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对三国正史并不是特别知道,民间也对诸葛亮奉若神灵,认为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军事天才。其实这只不过是罗贯中的手法罢了。接下来我们看看真正的北伐和六出祁山有什么区别。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进行第一次北伐,发兵陇西三郡(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历史上诸葛亮兵不血刃夺取三郡,用的是“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命赵云的疑兵出斜谷,将曹真10万军队骗到箕谷,(所以此时赵云在和曹真对峙,并不可能作为北伐先锋,所以也就没有“力斩五将”的事情)。诸葛亮主力出祁山,三郡直接传檄而定,当时姜维不得已投降诸葛亮,并没有姜维诈降,费耀战死这些事。后来马谡守街亭,被张郃大败,当时主将并不是司马懿,司马懿此时远在荆州(湖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先擒斩孟达,不久就到了街亭,两地相差甚远,司马懿不可能马上赶到)。其实空城计是子虚乌有的一件事,正史中并无记载,只不过是为了描述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已,也并不是司马懿的韬光养晦之策。
建兴六年(228年)年冬,诸葛亮为响应东吴而进行第二次北伐(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陆逊打败)。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陈仓处郝昭虽然只有千余人,但是诸葛亮攻打二十多天未破,曹真军队来支援,汉军粮尽而退军。魏将王双率兵追击,被蜀军击败,蜀军斩杀王双。而且第二次北伐并没有出祁山,祁山与陈仓很远,诸葛亮不可能二处用兵。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不是诸葛亮本人)。曹魏大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只得二郡。诸葛亮安抚当地族人后便撤回汉中,但是这二郡一直作为姜维北伐的跳板,直到蜀国灭亡时才被魏国收回。诸葛亮设计夺取陈仓,郝昭阵亡都是虚构出来的,历史上郝昭实为染疾而病死。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汉军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援救,诸葛亮自己却亲率主力前往上邽麦区。诸葛亮进入上邽麦区以后,打败郭淮,强割陇西小麦并且在卤城大败司马懿,斩首三千。诸葛亮派遣魏延深入羌中地区,魏延在阳溪大败郭淮,取得阳溪大捷。当年六月,诸葛亮粮草接应不上,后主要求其撤军,诸葛亮不得已引军撤退,而此时司马懿却强行要求张郃追杀,张郃无可奈何前往,最终于木门道中箭,伤重而逝。负责粮草的李严怕粮运不济,便传话叫诸葛亮撤军。诸葛亮回来后发现粮草充足,识破了李严的计策,最后李严被贬为庶人。《三国演义》中,并没有魏延被司马懿打败的事也没有一封信气死曹真(曹真其实极善用兵,最终是因病去世)。诸葛亮随后与司马懿斗阵又大破司马懿。最后司马懿离间诸葛亮和后主,诸葛亮用减兵添灶之法安然退兵。这些都是虚构出来的。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推进到距离长安只有一步之遥的渭滨,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司马懿坚守不战,也就是并没有五丈原一战。同年,孙权也率军北上,最终被曹睿亲自率军打败。同年秋天,诸葛亮逝世,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率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北伐结束。实际上姜维没有用诸葛亮的木像,而是假装要主动进攻司马懿,司马懿才不敢追击。魏延有反骨一事就是子虚乌有,其实是魏延死于和杨仪的权力斗争,与诸葛亮无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啊!诸葛亮一生始终抱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志望,惋惜天不遂人愿,最终病逝五丈原。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诸葛亮之所以北伐,也许他明白,现在不去北伐,也许不久的将来蜀国将被魏国所灭,所以他耗尽后半生心血一心北伐,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