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能在宫中行走的人只能是宦官吗 每个朝代都是一样的吗
还不了解:古代宫廷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宫廷中行走的男人只有宦官?实际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古代宫廷中,除了至高无上的皇帝、貌似六宫之主的皇后,争奇斗艳的皇妃、默默无闻的宫女之外, 还活动着一类很奇怪的人——他们的脸上滑润光洁,皮肤白嫩,声音尖脆,嘴巴上没有根胡须,言行举止完全像女人,而事实上,他们又并不是真正的女人,他们便是宦官。
宦者、寺人、椓人、奄人、阉人、中人、正内、内待、阉竖、中官、貂官、内官、净身、火者、私白都是他们的称呼。
没有入宫的又称为无私白。
宦官和皇帝、皇后、妃嫔、宫女共同构成皇帝宫廷的成员。
一般地说,宫廷中宫女是最多的,其次即是宦官,但在一些个别的朝代,宦官的人数多于宫女。
宦官既然与封建帝制相始终,那么他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同帝制样也是很久远。
一片公元前1300年殷商武丁王时代的甲骨片上,就有阉割羌人的记载。那时候的殷商统治者将俘获的羌人阉割掉,用来祭祀神灵。
由此可以说,宦者至迟在武丁王时代即已产生。
事实上,肯定会比这要更早。
中国古代有五刑的说法,所谓舜典五刑,虞五诛,夏官辟五百。
五刑即刺纹、割鼻、断脚、阉、死刑五种。阉也就是后世很出名的一种刑罚——宫刑。宫刑是仅次于死刑的,所谓罪死刑一等,比杀头要稍好一点。
中国古代的史书中常有男子割势、妇人幽闭的记载。
这是用以处罚那些不合乎礼数的男女关系。
势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男人的宝具。
割掉男人的宝具如同去掉椓子之阴一样,所以割势、去势的男人又叫椓人,又叫阴人。
与秦始皇母亲玩耍的嫪毒,司马迁就称他为大阴人。
宦官虽然与封建帝制相始终,但严格地说,从三代到西汉,宫廷的服务人员不完全都是宦官。
西汉吕后称制的时候,张卿为管理宫廷机构的大谒者,出入卧内,受宣诏命。
汉成帝时期,淳于长先后任黄门郎、侍中。张卿、淳于长是士人,都不是宦者。
管理宫廷的机构,三代时已经有了。
西周设官正、官伯,掌管王官事务;宫人掌管寝宫事务;内宰管理宫内政令;阍人负责守护宫门;寺人管理后宫女子。
战国时期设有宦者令。赵国的宦者令有位叫缪贤,其职高而富贵,蔺相如最初就是他的舍人,后来由他特给赵王,做到了丞相。
秦代的宫廷设有中书谒者令和谒者丞,负责礼仪、公文传送和公族收存。
中常待是宦者兼以士人担任,在殿内服务。
著名宦官赵高曾先任中车府令,管理皇帝的车马,后来升任郎中令,终至在丞相之上,废杀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这已经不属于宦者之职了。
秦代还有永巷令,是宦官担任,负责官女簿帐和女工事务等。
西汉后设侍中、中常侍各一人,侍从皇帝左右。
汉元帝设立中尚书,负责诏令奏议。另有黄门侍郎一人,职在传递上下章疏。黄门实际上是掖庭小门,黄门侍郎之下又有中黄门、小黄门。
西汉的太后住在长秋宫,以大长秋管理宫中诸事,一般由宦官担任,也用士人,官中的宦官由大长秋领导。
秦代的永巷令在西汉时期改称为掖庭令,职能是一样。
西汉时期还有内者令,掌管内库出纳等等。
东汉时期的内廷机构中,以中常侍职位最高,以皇帝御前备顾问应对,出入卧内,统领宫中宦官,赞导内廷诸事。
中常侍常有四名,后来增为十名,由宦官出任。
东汉灵帝时期,宦官张让、赵忠、郭胜、夏恽、孙璋、毕岚、栗嵩等十二人任中常侍并封候,其父兄子弟在外为官,势倾朝野,贪暴横行,为东汉历史上有名的十常侍集团(其实为十二人集团)。
东汉自邓太后临朝主政开始,出于需要和使用的便利,规定宦官全部必须是阉人,即宦者才能出任宦官。
在中常侍以外,还有其它宦官之职——大长秋管理皇后宫内事务,属官有内谒者监、中宫谒者三人,负责传递章奏。
黄门侍郎还是上传下达,沟通内外信息。小黄门在太后身边服务,整理文书,传达旨意,在太后和皇帝之间传递信息,接受临时性的任务,如公主、妃嫔病了,受命去探问病由等。
东汉时期的中宫仆令是职在管理车马百兽,出门时负责车马导从。
掖庭令是主管宫廷贵人、采女诸事。掖庭令下有暴室令,也就是刑罚室,是监管在暴室中从事劳役的女子,包括患病的宫女和被废的妃嫔美人。
永巷令管宫中服劳役的婢女。
御府令负责指挥宫婢制作和浣洗宫中衣物。织室丞管理织室,由宦官担任。
钩盾令管理皇家苑囿。
东汉时期的第一位宦官郑众,就曾任过钩盾令。
帝王、妃嫔、美人离不开宦官。
宫廷里的官殿楼阁、亭台苑囿同样也离不开宦官。
宦官是整个古代宫廷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