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著作《墨子》:08章·尚贤(上),原文、注释及翻译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08章 尚贤(上)
墨子从小手工业者上升到“士”,他是比较接近农工商人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中渗透着对小手工业者的偏爱,一直争取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并提出了著名的“尚贤尚同”学说。本篇是尚贤说的上部分。
本篇主要通过探讨尚贤与政治的关系,提出尚贤是“为政之本”,主张统治者打破血统界限,从各阶层中选拔真才实学之人,给他们地位和权力,同时将那些尸位素餐的贵族老爷统统撤免。这对当时广大平民阶级争取政治权力的斗争无疑有着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他提出了改革奴隶主贵族制度的要求,只有对贤者,才可以“富而贵之”,对不肖者,才可以“贫而贱之”。贤者为官长,不贤者为奴役。这对当时在奴隶社会制度下,只有富贵者才是官长,贫贱者才是奴役的社会现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这种改革并不彻底,因为他们本身的力量很薄弱,只能依靠一定的强大的阶级。墨子提倡“尚贤”,目的是为了通过贤才来治理国家,而贤才的得来不是通过找关系、走后门,靠的是真才实学。只有这些人才能治理好国家。当今的社会如果也能采取墨子的这种“尚贤”学说,那么国家将会变得更加富强。
【原文】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①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是故古者圣王之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②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③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④、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⑤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⑥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①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举闳夭泰颠于罝②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③;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④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⑤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注释】
① 众贤:网罗很多贤人。
② 恃:依赖,凭借。
③ 辟:通“避”。
④ 庶子:此指诸侯之同族与卿大夫之子。
⑤ 萌人:民人。
⑥ 阖:关闭。
① 殿:定。
② 罝:捕兽的网。
③ 施:上疑脱“不”字。
④ 章:通“彰”。
⑤ 祖述:效仿前人。
【翻译】
墨子说:“现在的王公大人管理国家,都希望国家富强,人民众多,刑政得到治理,然而没有收到富强的效果而得到了贫穷,人口没有增加反而减少,社会没有得到治理反而发生动乱,这就是从根本上失去了想要得到的,而得到了他们原本十分厌恶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这是因为王公大人治理国家时,不能做到尊贤使能。在一个国家中,如果贤良之士多,那么国家就能被治理得很好;如果贤良之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理也就相应地差。所以王公大人的主要任务,就是使贤人增多。”
那么,怎样使贤人增多呢?墨子说:譬如说要想使一个国家善于射箭和驾车的人增多,就必须使他们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以后国家善于射御的人就可以增多了。何况那些贤良之士,道德高尚,言谈雄辩,学问广博!这本来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社稷的良佐呀!当然也必须使他们富裕、高贵,敬重他们,给他们以荣誉,然后国家的栋梁之材才能多起来。所以古时圣王施政,说道:不义的人不能让他们富裕,不义的人不能让他们显贵,不义的人不能做亲信,不义的人不能放在朝廷做官。因此国内富贵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在私下商议说:原来我所依靠的是我的钱多而位高,现在国君只举用为义的人而不管贫贱与否,那么今后我不能不按义的要求办事。国君亲信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在私下里议论说:过去我所依仗的是国王的亲信,现在国君举用为义的人而不问亲疏,那么今后我只有按义的要求办事了。在朝廷做事的官员听到这个消息后,也私下商量说:过去我所依仗的是在国王身边工作,现在国王举用为义的人不管是不是身边的人,所以我今后只有按照义的规矩办事了。那些与国王关系疏远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在私下商议说:过去我担心与国王关系远而没有依靠,现在国王举用为义的人而不问关系远近,那么今后我也不能不按义的原则行事。及至遥远的边疆郊外的臣僚,官吏们的庶子、国内的民众,四野的农夫听到,都纷纷按义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君上之所以使用臣下的,是同一事物;臣下用来侍奉君上的也是同一方法。这就好比富人有高墙深宫,墙垣坚固,只开一个门。有强盗进去,把门关起来,强盗就无法出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从上面抓住了事情的要领。
所以古代的圣王施政,崇尚贤士,使有德者有位。即使是务农或从事农业或手工业、商业的人,只要有特殊才能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职责,授予他权力。也就是说,爵位不高,百姓不会敬重他;俸禄不多,百姓不会信任他;权力不大,百姓不会畏惧他。拿这三种东西给贤人,并不是为了赏赐贤人,而是为了把事情办成。所以在这时,是根据一个人的来确定他的位置,按照他的官职确定他的职责,根据他的业绩来确定奖励等级,根据他的功劳来确定他的工薪待遇,所以当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百姓不会永远贫贱。有才能的就让他上去,没有才能的就罢黜他们。举用急公好义的人,任用与己有怨的人,这就是我所说的尚贤的意思。
所以古时尧把舜从服泽之阳选拔出来,授予他政事,结果天下被治理得很好。大禹把伯益从阴方之中选拔出来,授予他政事,结果九州统一。商汤把伊尹从庖厨之中选拔出来,授予他政事,结果他的谋划得以变成现实。周文王把闳夭、泰颠从狩猎者中选拔出来,授予他政事,结果西部地区成了文王的天下。所以在当时,即使是处在厚禄尊位的大臣,没有谁不敬重畏惧而行的,即使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没有谁不竞相劝导而崇尚道德的。所以贤士是用来作为辅佐和接替君主的人选。因此,得到了贤士,国君谋划就不困难,身心也不会过于劳乏,名成功就,而不会发生坏的事情。这都是因为得到贤士的结果。所以墨子说道:“得意的时候,不能不任用贤士,不得意的时候,也不能不任用贤士。如果想继承尧舜禹汤的大事业,就不能不尊崇贤士。崇尚贤士,这是为政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