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曹叡是个什么样的君主?司马懿篡权与他有何关系?
魏明帝,即曹叡,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以上问题知秀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在汉末三国时期,有两位皇帝的庙号是“烈祖”,一是汉昭烈帝刘备,二是魏明帝曹叡。其中,就曹叡来说,并非开国皇帝,却在生前就决定用祖作为自己的庙号,这显示出曹叡自信,甚至自负的一面。当然,纵观魏明帝曹叡的一生,确实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
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还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此外,曹叡能诗文,在才华上继承了曹操、曹丕的基因。不过,魏明帝曹叡却在在位后期大兴土木,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更为关键的是,曹叡临死前,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为司马懿篡权埋下了伏笔!
一
首先,魏明帝曹叡的错误,就是选择曹爽、司马懿作为托孤大臣。值得注意的是,在临终前,曹叡一开始选择的辅政大臣,却是另有其人。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及寝疾,深念后事,乃以武帝子燕王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冬十二月,曹叡患病严重。
在此背景下,曹叡选择了五位托孤大臣,分别是大将军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其中,骁骑将军秦朗是曹操的养子。因此,曹叡一开始选择的托孤人选,都是曹魏宗室。至于司马懿,则不再曹叡一开始的托孤人选中。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刘放、孙资二人起到了影响历史走向的作用。
二
在曹魏,刘放、孙资担任中书令、给事中等官职,虽然不如丞相、大将军等官职听起来威望,但是,因为执掌中枢,所以刘放、孙资对皇帝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魏明帝曹叡初步确定托孤人选后,刘放、孙资建议曹叡选择司马懿、曹爽作为托孤大臣。
究其原因,是因为刘放、孙资和夏侯献、曹肇等曹魏宗室的关系比较差,担任夏侯献、曹肇等人成为托孤大臣后,自己会没有好日子过。反过来说,让司马懿成为托孤大臣,则避免了曹魏宗室在托孤大臣中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无疑是对刘放、孙资有利的。在刘放、孙资的劝说下,魏明帝曹叡最终放弃了以大将军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作为托孤大臣的打算。
三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帝从放、资言,欲用爽、懿,既而中变,敕停前命;放、资复入见说帝,帝又从之。放曰:“宜为手诏。”帝曰:“我困荐,不能。”放即上床,执帝手强作之”最终,魏明帝曹叡选择司马懿和曹爽作为托孤大臣。而这,无疑为曹魏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在成为托孤大臣之前,魏明帝曹叡对于司马懿,其实是既重用,亦防备的,也即魏明帝曹叡需要司马懿防御蜀汉、东吴的进攻,并平定辽东公孙氏等势力。
但是,魏明帝曹叡期间,司马懿几乎一直在为领兵,直到曹叡临终前,司马懿依然没有执掌中枢。而这,显然是为了限制司马懿的权力,也即你司马懿可以在外面领兵作战,却无法参与到朝廷决策中。基于此,曹叡一开始也没有选择司马懿作为托孤大臣。
四
最后,但是,在刘放、孙资等近臣的影响下,加上魏明帝曹叡陷入到病重之中,所以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也即选择曹爽和司马懿作为托孤大臣。众所周知,曹爽虽然是曹魏宗室,却缺乏斗争经验,而司马懿老谋深算,这显然是曹爽不能匹敌的。所以,对于这两位托孤大臣来说,根本是不在一个档次的。
与此相对应的是,曹丕当年以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四人为托孤大臣,其中,陈群在朝廷可以匹敌司马懿,曹真、曹休在作战上也不输司马懿,所以,司马懿难以一家独大。但是,曹爽和司马懿的组合,无疑是一对失衡的托孤大臣组合,这也为司马懿篡权埋下了伏笔。在高平陵之变中,徒有虚名的曹爽一败涂地,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自此篡夺了曹魏的大权,并由晋武帝司马炎来消灭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