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蛮”是什么?宋朝政府为什么要招抚他们?
宋朝时期,朝廷招抚了大量“安化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朝后建立宋朝。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强势崛起,极大地压制了宋朝。与此同时,西南民族地区成为宋代重要的“内陆边疆”。对这一领域的有效治理尤为必要。然而,在历史悠久的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民族分布的复杂性,宋朝无法采取刚性控制有效治理。文化治理战略主要源于中国传统的“王国”思想。宋代在继承中国传统“国”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文化治理措施。
一、宋朝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
1、两宋时期“重北轻南”的政策基调
两宋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又一个历史关键期,这一时期宋朝周边民族关系较为复杂。就当时周边民族形势来看,主要面临的边防威胁来自北方,而南方相对来说面临的威胁较小。因此,宋朝统治者在北方边境部署重兵把守,将重点放在了北方地区。而对南方地区,宋朝采取了“恃文教而略武卫”的柔性治理措施。“重北轻南”是针对北方民族地区和西南民族地区的民族形势而言的。
宋朝之所以重视北方,主要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对宋王朝构成的威胁较大,因此受到了宋王朝的高度重视。北宋时期,北方地区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他们是宋朝北方边境所面临的主要威胁,这两个民族政权与北宋王朝形成了鼎力之势。相较于北方地区来说,西南民族地区的各部落之间“种姓分别,千人为部,百家为党,见利则聚,轻合易散,族类不一,其心终莫相爱,故其兵利于疾战,而不利于持久”,再加上西南少数民族居住于山谷丘陵地带,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特点,致使宋朝无法采取军事手段对其进行直接控制。因此,宋朝在处理西南民族问题时采取了较为柔和的治理策略。两宋时期的“重北轻南”政策,所谓的“轻南”政策并非对西南民族地区置之不理。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情况致使宋朝采取了不同的治理策略,“重北轻南”是相对于硬性的军事手段而言。就实际的治理政策而言,宋朝从未放弃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
2、西南民族地区“蛮乱”与文化治理策略的形成
西南民族地区的反叛事件至北宋前中期达到了高潮,各地接连发生叛乱,宋朝统治者也意识到西南民族地区疏于治理的事实。西南民族地区的叛乱问题直至庆历年间也没有引起重视。西南地区直至侬智高“叛乱”发生之前,疏于治理的实施依然存在,而真正引起宋朝重视西南地区的事件是侬智高“叛乱”。侬智高是广源蛮部落首领,广源蛮长期受到来自交趾的侵犯,侬智高希望借助宋朝的势力进而抵御交
趾,以摆脱交趾的控制。曾前后七次上书宋朝请求归附,但是最终都被宋廷委婉回绝。自侬智高事件平息以后,西南民族地区城池不修、
兵备松弛的现象有所转变。宋朝在西南民族地区重要的战略据点开始构建军事防御体系,在西南民族地区组建了峒丁、保丁、土丁等地方武装,用来防御叛乱。在政治文化方面,宋朝采取行政建制的方式分散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政治势力,进而通过封授官职和建立朝贡关系的形式与西南少数民族建立了臣属关系。为了维持臣属关系的稳定性,宋朝统治者把文化作为治理的手段运用到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过程中,进而增强了西南少数民族对宋王朝的政治认同。
宋朝在侬智高事件发生后,之所以放弃硬性的治理手段主要与西南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由于山川地形条件的限制,宋朝政治势力无法深入西南民族地区,同时利用军事手段也无法根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事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首领“怀以德,接以礼”,采取了文化治理策略。
二、南宋继续对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治理
1、西南民族地区战略地位
南宋中后期,为了防止蒙军绕道云南大理,对宋朝战略后方西南民
族地区构成威胁,于是南宋在加强川陕边防的同时,在广西沿边重要的战略要地也进行了步兵设防。由上可见,南宋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尤其是作为整个战略防御体系中的荆湖和四川,事关东南临安首府的稳定。西南民族地区的战略地位还体现在经济方面,南宋时期淮河以北的农业产区沦为失地,南宋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江浙和四川为主。同时由于北方移民的进入,广南西路、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等“人稀土旷”的状况得到改善,大量的土地得到开垦,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南宋时期所面临的民族形势更加严峻,宋朝采取了全面防守的军事战略,宋朝的战略资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南民族地区,因此维持西南民族地区的长期稳定尤为重要。在治理西南民族地区的过程中,南宋继承和发展了文化治理治理策略。
2、南宋时期对文化治理策略的继承与发展
相对北宋来说,南宋疆域范围再次受到压缩,国土丧失近大半,宋金和议之后仅有秦岭和淮河以南为宋朝统治区域,其中的大部分疆域位于西南民族地区。因此,维持西南民族地区战略大后方的稳定,解决朝廷的后顾之忧,对抗金和抗蒙(元)的战略布局来说至关重要。由于移民的进入和对土地的开垦,致使“夷汉”矛盾时常发生,由此引发的“蛮乱”问题影响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时人陈靴对当时的边患进行分析,认为“今为边患者三:有垂亡之金,有新造之鞑,有归附之忠义。”可见,南宋时期不仅有北方民族政权的威胁,而且西南少数民族“归附之不忠”也是宋廷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蛮乱”依然是西南民族地区不稳定的因素。西南民族地区由“蛮乱”而引起的社会冲突严重影响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南宋政府继承和发展了北宋中后期所形成的文化治理策略,在处理西南民族地区的“蛮乱”事件当中很少使用武力,而是“欲使边氓同被文化”,大力“推行德化,以安其民”,主要继承了北宋时期所形成的大一统理念和儒家伦理思想,通过对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构建,尽可能避免“蛮乱”事件的发生。南宋时期西南地区虽然“蛮乱”频发,但是“蛮乱”事件作为民族融合的前奏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基本上都在宋朝的控制的范围之内。
三、朝贡关系对西南少数民族与宋廷
1、西南各少数民族与宋廷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关系
西南少数民族所居之地,一般都是山岭繁密、土地荒瘠地区,无法像中原那样开展大面积的农业种植。再加上对外交流的封闭,无法及时获取先进的农耕技术,导致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始终是“刀耕火种”的状态,粮食、衣物等生活必需品极度匮乏。出于对西南少数民族的防范之情,宋廷限制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民有过多的接触,所以民间的经济交往受到了官方的遏制。
而相比之下,宋代朝贡关系在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逐步推行,为西南少数民族对外的物质交往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西南少数民族与宋廷之间的朝贡贸易也在此背景下展开。通过朝贡关系,西南各少数民族首领与宋廷之间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关系,在获得宋廷承认的同时,为树立其部落内部的统治权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元明清西南土司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两宋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西南少数民族与外部往来的增强,其民族内部的文化认同与民族意识也在此过程中不断成型。
2、为维护两宋时期西南边疆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朝贡关系的开展,促使西南少数民族驯服归顺,并使之成为宋廷御敌
捍边的重要屏障。从而有利于维护西南边境的稳定,减少宋廷在西南边防的过多损耗。西南少数民族在宋时御敌捍边的“藩篱”身份,是受到宋廷与西南少数民族双方共同认可后的结果,而促成这一共识的关键是朝贡。也正是在朝贡关系的作用下,西南少数民族才极力配合,使得宋廷以极少的代价,完成了在西南地区的边防构建,为维护两宋时期西南边疆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结语
北宋中前期和整个南宋时期,虽然西南民族地区的“蛮乱”事件频繁发生,但是这些“蛮乱”事件并没有引起重大的地方动乱,可以说宋朝大体上维持了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宋朝的文化治理策略有很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