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秩序敏感期”,别再骂孩子无理取闹了!(漫画)
一岁半开始,伴随着可怕2岁的到来
小魔王好像一夜之间突然被开启了某个奇怪的按钮
不但有了自己的主见,爱说“不、不、不”
小脑袋中的万事万物一夜之间也有了顺序
讲故事必须先说A,再说B
出门必须先关电扇再关门……
过来人都劝我们,孩子大了就慢慢好了
可是这都两岁大了,半点没见好,反而家里天天吵
▼
→这是爸爸杯子,谁都不准碰,任何人在内
→这是奶奶穿过的拖鞋,任何人来家里都不可以穿
→这是爸爸的座位!这是爸爸的座位!
→毛绒兔必须在左边,毛绒狗必须在右边!
→穿了裙子A,必须配上鞋子B和皮筋C!
但是请问,您到底说的个啥??
→不只在超市,其实出了家门就必须走在“规定路线”,只要你走了“非常规路线”,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一旦去了熟悉的商场,必须去自己喜欢的某个店“鉴赏”一番,每次必去,否则,今天这你是不可能在“安静祥和”的气氛中回家的。
→公交车必须自己刷卡,而且刷卡还不止一次,你考虑过卡里钱的感受么?
→门禁卡必须自己刷,一次刷个50次,简直就是门口的迎宾,考虑过门卫大叔的感受吗?
→进门要先开电扇后开灯,出门要先关电扇后关灯,孕傻的妈咪记性真的不如你啊
这些事情,每个家长都或多或少地遇到过,进入可怕2岁以后(甚至很多还没到两岁的),孩子的想法层出不穷,因为语音表达能力有限,于是孩子会采用最为有效的方式——哭来表示。一点小事就哭得地动山摇,不可收场。
其实家长也是一脸懵逼:
“你到底在哭哪样?能给个提示吗?你的火星语我真的听不懂啊”
“你在叨叨妈妈睡,可妈妈就睡在你旁边啊。谁知道你是要妈妈睡左边,不能睡右边啊?给个具体的提示可好啊!”
“你说你来刷门禁,明明都刷过了,为什么还要再刷50次?”
为娘在猜你想法的过程中,真的不只是一脸的茫然啊……
如果,你家孩子也遇到这种情况,那么只能“恭猴雷”啦!
这些无理要求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了,这个段的孩子主要表现为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所有物、生活习惯等必须要有顺序性,做不到就大哭。
其实秩序敏感、执拗期、自我意识萌芽等是交织在一起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不断地向前,在一次次的哭闹中幼儿向抚养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需求(虽然有事这需求真的听不懂),而成人在一次次的满足孩子需求的过程中又一次次强化了孩子的行为,于是被强化的行为被保留。
在这强化的过程中,哭闹是无可避免的,一次次的“我不要,我不要”,一次次的“不是,不是”中孩子会逐步清楚自己的需求,家长也会逐步搞清楚孩子的需求。
当你的孩子进入秩序敏感期该怎么办?
1.接纳偏执
孩子偏执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负面的情绪,伴随这哭闹,这种哭闹是孩子想要成长的表现。家长需要能够接纳这些负面的情绪,帮助孩子说出他的需求,理清想法,按照他们想法做,孩子自然就能够平稳过度了。
2.借助敏感期培养生活习惯
生活中有很多习惯,比如吃饭、进门换鞋、玩具归位等都是需要培养的,如果在孩子还比较小的适合就培养起这些习惯,并且通过秩序敏感期的强化,这些固有必须要培养的习惯很快就能形成。
而,如果过了这个敏感期,比如5岁以后想要让孩子培养起收拾玩具的习惯,则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因为那时候在孩子内心秩序就是“到处乱丢,玩具到处都是”,此时纠正就很费力气。
3.增强孩子的灵活性
曾经跟一位妈妈闲聊时,她曾经抱怨过自己家乖乖女打人的事件。事情很简单,朋友家小孩来他们家玩,想要女儿的玩具,于是就直接从她手上拿走了,而她女儿不肯:“你要拿玩具,需要先说:请你借给我玩好不好?”,对方又不肯,于是她的女儿忍无可忍打了朋友家孩子。
这反应出来的是孩子的灵活性不够,“认死理”。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家长可以在事后或者事先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帮助孩子熟悉可能遇到的问题,认识清楚"自我"秩序,与"他人"秩序的差异,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的需求。
俏俏妈说: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课题,叛逆、敏感期、哭闹、情绪接纳等等;
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孩子的爱,因为这份爱,我们纠结,我们抓狂,我们到处寻找答案;
当孩子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你不能容忍的行为时,只要记得对他的那份爱,就可以说话时声音小一点,温柔一点;行动时再周全一些;
因为,很多事情,我们面对的可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内心那个无法释放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