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战中,杨家将到底有没有出手呢?
宋太祖赵匡胤,是中国古代皇帝中著名的有道明君。自唐朝覆灭之后,中原陷入分崩离析、连年混战的五代十国时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火绵延不绝,给天下百姓造成深重苦难。英雄的赵匡胤应运而生,“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先后灭掉各地的军阀和割据势力,山河大地重归一统。
赵匡胤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军事才干了终结了五代乱世,同时一手缔造了繁荣昌盛的宋朝。遗憾的是,赵匡胤的宋朝与其他大一统王朝迥然有别,不仅疆域面积远不如汉朝唐朝,而且还有个根深蒂固的顽疾:富而不强,发达的经济与孱弱的军队实力不成比例。
其他王朝虽然也一样要遵循从开创到鼎盛、从鼎盛到衰亡的过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在王朝开创之初的几十年内,往往都是极盛时期,军队四处征伐,打得边境敌国苦不堪言,尽显天朝大国雄风。
而宋朝则不然,开国后不久,宋太宗赵光义就在与辽国进行的北伐战争中两度大败,输得直不起腰。宋朝建立44年后的景德年间,宋真宗在位期间,北宋对外战争再度遭遇一次重大挫败:澶州之战,这次失败使得北宋被迫向辽国低头,并开以岁币换和平之先河。
公元1004年,辽国铁骑大举南下,迅速突破北宋北部边防前线,一路势如破竹,迅猛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澶州也是北宋首都汴梁北部的最后一道防线,宋朝形势危如累卵。危急时刻,丞相寇准力挽狂澜,主张宋真宗御驾亲征,抵达澶州。
宋辽两国在澶州城下大战一场,宋军虽然勉强抵挡住了辽军进攻,但却也仅此而已,既不能击退辽国,更别提围歼辽军。宋真宗最终被迫同辽国订立澶渊之盟,堂堂大宋,从此开始向辽国每年交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成为宋朝历史上饱含屈辱的事件。
令人迷惑的是,澶渊之盟订立时,杨家将就在宋朝军中,他们以骁勇善战著称,面对国家危难之时,他们为什么不出手阻止,击退辽军?
此时,金刀杨令公已经战死多年,杨家将的领军人物是杨六郎,也就是杨令公之子杨延昭,也是杨家将第二代核心骨干。杨延昭小时候沉默寡言,喜读兵书,喜好习武,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在军中长大,胆大心细,作战勇猛。杨令公对他非常喜爱,夸赞他“此儿类我”,认为几个儿子中他最像自己。
澶渊之战发生时,杨延昭正在河北保州,担任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正处于抵御辽军入侵的河北前线。但辽国军队进攻时采取了大胆的“蛙跳式战术”,他们一反常态,舍弃保州、莫州等边防重镇弃而不攻,来了个“黑虎偷心”,一路南下直扑汴梁,结果杨延昭所在的北疆防御体系压根没派上用场。
杨延昭不愧一代名将,他审时度势,立即看到了敌军破绽,他向宋真宗上书:“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
他的看法非常有见地,辽国敢于采用这种“掏心战术”,孤军深入宋朝境内千余里,纯粹是一种极大的军事冒险行为。杨延昭建议,宋真宗应该下旨调集重兵,扼守北部重镇,切断辽国退路,来一个关门打狗,全歼辽军,甚至有极大希望反攻辽国,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
但宋真宗此时已经完全被辽国的兵威气势震慑住,根本没有胆量和底气和辽军硬干,一心只想息事宁人,拒绝了杨延昭的建议。杨延昭无奈之下,采取了第二方案:围魏救赵,他带领一路人马,乘辽国的国内兵力空虚,攻入辽国境内,攻破辽国重镇古城,“俘馘甚众”。他想以此吸引辽军回援,但因为他一路人马影响力有限,并未能取得太大效果。
可见,澶渊之战中,杨家将不但出手了,而且提出了完美的作战方案。虽然杨延昭没能在此战中发挥太大作用,但可以看出,杨家将的忠心和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只是由于宋真宗太窝囊,前怕狼后怕虎,处处掣肘,使得杨家将有力使不上。由此可见,宋朝武力孱弱,不是武将没用,根源在于皇帝无能,放着杨家将这样的猛人却不会用、不敢用,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