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老人有何保障?养老体制有多完善?
宋朝是在历史上是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封建帝国。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历代王朝中,每一个王朝由刚开始的兴盛慢慢走向没落。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下,统治者的政治思想、经济举措等等也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法。
每一个王朝的统治者都有着自己的治国理念,不管这些方法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统治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方法来造福黎明百姓。希望在自己的统治下,社会稳定、百姓幸福安康,为黎明百姓建立各项合适的利国利民的制度。
统治者以德治理国家,用孝道治国,这也从侧面反映古代统治者甚至百姓都是很在意、注重“孝道”的,所以也会很在意自我晚年的养老问题。而其实,我国宋朝时期就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养老制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宋朝的“养老制度”的形成
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背诵的《弟子规》、《三字经》字字句句都在诠释该怎么去孝顺父母、尊敬老人。可见我国古代“养老制度”已经被百姓重视起来。而在《大道之行也》一文中的一句“老有所养”,也可以看出社会对老人赡养问题的关心。
而《礼记》中更是可以看出养老制度形成的雏形,书中记载只要是年满50岁的人都可以享受国家的粮食供给。唐朝时期更多会明文规定,年满80岁的患病老人,国家会免费派人去照顾老人的日常饮食起居。
一直发展到宋朝,就已基本具备一个完善的养老体系。当时的宋朝也会像现代这般有“养老院”、“敬老院”,专门为那些无儿女赡养或者子女不方便赡养的老人提供一个养老之所。
我们从秦朝时期开始慢慢地分析,秦朝表达了老人享受国家粮食补贴的一个年龄条件。比如,50岁可以领取国家颁发的粮食,60岁的时候可以指挥他人为自己服务。
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发展,到了明朝时期,不仅仅关注到老人的饮食,更关注老人的身体健康、心理需求、居住问题,可谓是面面俱到了。
二、宋朝的“养老制度”的发展
赡养老人是每一个子女的义务与责任,哪怕国家的养老制度越来越完善,但社会养老是辅助,主要还是依靠“子女赡养”为养老主体。
为了鼓励子女主动赡养老人,宋朝政府先后颁发了“侍丁”与“权留养”两大制度。希望通过这两项制度来保护老人的养老权益,当然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子女的赡养行为起到一个约束性的作用。
侍丁制度是指如果你的家里们有年迈的老人需要赡养,那么朝廷会相应地减少你家的纳税基数。这样,子女也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时间在家里面陪伴、照顾老人,也能较好地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问题。
权留养制度是指这一制度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该制度在宋朝才得以最大程度地落实,呈现更大的效果。
其实,这一个制度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如果你犯了重罪要被处罚或者被流放,但你的家里面有老人需要赡养。那么,你执行惩罚的时间则是可以根据家里面老人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宋朝的“养老制度”的实施
宋朝时期的养老是有“法律”作为保障、支撑的。当时的养老制度的完善不仅仅让百姓的思想越来越开明,也促进了司法体系的完善,让本来冷漠无情的法律也有了一丝人情味儿。
当时的宋朝在各个州县都设立了养老院,这些养老院都由京城福田院统一管理,帮助那些晚年没有子女或者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可以有一个居住所安度晚年。
宋朝时期的这些养老院也跟现如今的社会养老机构一样,会为在这里居住的老人提供吃的、住的、补贴等等。
有了法律的保障,社会对于老人的养老更是重视,不少经商的富裕商人也做一些慈善事业来帮助解决老人养老的问题。在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养老问题已经得到一个较为妥善的解决。
像老人生病后没人帮助治疗或者没有钱去治病,常年卧病在床无人照顾等等问题也得到较好解决,这类问题也慢慢减少。
而且,宋朝其实对于老人的安葬也是有相关的制度的。朝廷会出力、出资会为死去的老人设立一个专门安葬的地方。从这也可以看出,古代养老制度发展多年,但真正实现“老有所依”则是到宋朝时期才得以落实。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王朝的不断更替,不管是在先秦时期还是在宋朝,“养老问题”在社会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老人的年龄虽然老了,行动不便了,但是这些老人也占据社会一大部分群体。
朝廷把这些老人安顿好了也就相当于把黎民百姓安顿好,这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是百利无一害的。而赡养父母、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我们应该尊重、爱护家中老人,继承、发扬先辈留下的优良美德。让“年老后有人照顾、赡养,有人可以依靠,生病了有人给予治疗”这样的良好社会风气一直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