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降将,关羽与于禁的待遇有何不一样?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此期间,征战众多,也出过不计其数的将领。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的结局,无疑是最为凄凉的。在襄樊之战期间,关羽水淹七军,于禁被关羽俘获。曹操得知于禁兵败后,哀叹良久,说:“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吕蒙攻破江陵后,于禁从荆州获释而到了东吴。不过,来到东吴后,于禁作为关羽的手下败将,遭到了羞辱。这还不算结束,魏文帝曹丕即位,孙权称臣。

黄初二年(221年),孙权遣于禁回魏国。于禁回魏后,却遭受其他人的嘲笑。公元221年,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时,对此,魏文帝曹丕故意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以此来让于禁羞愧难当。于禁见到后,便因为觉得丢脸而羞愧得病死去,被追谥为厉侯。那么,问题来了,关羽和于禁都是降将,为何关羽仍被重用,于禁却惨遭羞辱呢?

首先,关羽虽然投降,但是,关羽是战败而降的。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刘岱、王忠攻打刘备,却被刘备击败,曹操于是亲提大军出征,刘备败逃投奔袁绍。在此基础上,关羽战败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礼,任命为偏将军。对于关羽来说,已经是抵抗到最后一刻了,也即都被生擒了,才无奈投降了。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水淹七军,关羽利用秋雨过多、汉水暴涨,将于禁连同庞德打的全军覆没。庞德宁死不屈,于禁举军投降,被关押在荆州江陵。在《三国志》等史料中,很难找到于禁抵抗关羽的记载,也即于禁基本上看形势不对,打不过关羽,干脆就投降了。对比两种投降过程,于禁的行为自然难以令人接受,所以连曹操都忍不住叹息了。

同时,现在有一句流行语——全靠同行衬托,也即大家对于某一件事情的评价,往往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参照物。比如在明星中,本来尽职完成角色的表演,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因为不少流量明星缺乏演技,所以,当个别流量明星表现出平均水平以上的演技后,往往会获得大家的称赞,反之亦然。

就于禁来说,本来投降在汉末三国时期是比较普遍的事情,比如在蜀汉阵营中,姜维、王平、夏侯霸等大将,都是降将出身。但是,于禁的情况就比较特殊了,因为和于禁相对应的是,庞德宁死不屈,结果被关羽斩杀后。如果没有庞德作为对比和衬托,于禁回到曹魏后,坐冷板凳是应该的,但不至于被羞辱致死。

再者,宽厚的刘备和心胸狭隘的于禁,也是后者备受羞辱,前者却屡获重用的重要原因。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是曹操麾下外姓将领中唯一一个假节钺的人,这体现出曹操对于于禁的器重。但是,相对于海纳百川的曹操,曹丕的度量则比较小了。举个例子,曹洪家富但性格吝啬,曹丕年轻时曾向他借钱而不获,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找了个理由将曹洪打入大牢并要处死。群臣前去说情,没能奏效。在此之后,如果不是卞太后说清,曹洪很可能就性命不保了。对于曹操的从弟曹洪,也即自己的叔父,曹丕都可以这么睚眦必报,所以,就关系更加疏远的于禁,曹丕自然不会手下留情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曹操多活两年,于禁的结局不至于这么凄惨。

最后,就刘备,在汉末三国时期,显然是一位宅心仁厚的主公。因此,对于关羽投降曹操的行为,刘备自然不会放在心上。这不仅是对关羽,对其他将领,刘备也是如此的,比如夷陵之战期间,黄权因为退路被截断,无奈投降曹魏。对此,刘备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让手下照顾好黄权的家人。等到蜀汉灭亡之际,黄权之子黄崇选择战死沙场,以此报答刘备父子的恩情。基于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由此,在笔者看来,如果于禁和关羽对调主公的话,关羽会不会被羞辱而死,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刘备一定不会刻意去羞辱于禁的,更不会给于禁一个“厉侯”的恶谥。众所周知,谥号是对一个人生平的评价,于禁虽然晚节不保,但是,其毕竟为曹魏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曹丕给于禁一个“厉侯”的恶谥,显然是非常不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