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有纸吗?为何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战国有纸吗?为何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说到纸我们都知道东汉的蔡伦造纸,不过在东汉之前就有纸,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但是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虽说蔡伦造纸有一定争议,但不能否认蔡伦造纸的贡献。可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都是在战国之前,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既然战国的时候没有纸,为何会出现“纸上谈兵”的典故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个典故并不是战国时期才有的,而是后来才出现的,只不过具体时间很难考证。1979年林汉达编写的《上下五千年》中"纸上谈兵的赵括",或许来源于此。
说起纸上谈兵我们都很熟悉,这不仅仅是个典故,还是个成语。
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对军事了解非常多。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激战,这场对战双方付出的都很多,可以说是一场关乎国运的战争。
起先赵国这边的主帅是廉颇,他的策略是固守,依托有利地形,消磨对方的实力和士气,再伺机反攻。但这么耗下去,赵国有点顶不住了,国君希望能够速战速决,可廉颇却坚持不出兵,这下让赵王生气了,认为他胆子小。恰在这时,秦国就散播谣言,说秦国最怕赵括了,于是赵王就撤了廉颇,让赵括继任了。
赵括没有实战经验,只能靠之前死记硬背的那些东西了,结果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了,赵括本人也战死了。
所以后来才有了纸上谈兵这个典故,就说说赵括这样的人,只会嘴上说,但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其实是说得好唱得好,就是做不好。
这个典故可不是长平之战发生后就有的,至少也几百年出去了。
但关于赵括,不得不说一下,这里面其实是有争议的。如果把长平之战的结果完全的怪罪到赵括身上,恐怕有失偏颇。
本来赵国就打不过秦国,耗下去必死无疑。而且是赵王一门心思的要进攻,自废武功,又听信谣言,用了赵括。
再说了,赵括恐怕也不仅仅只会纸上谈兵,否则赵王在如此关键大战中敢启用他,也是够可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