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唐朝是什么样的 唐朝陷入了什么样的危机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安史之乱,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安史之乱后唐代发生了什么事情?唐代又出现了什么样的危机?
广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乱”最终以妥协的方式结束,至此,唐代进入了中晚唐时期。诚然,这场由安禄山领导的边镇叛乱,并没有使唐王朝的历史终结,但却使唐代陷入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衰败的期。而危机时断时续,亦成为了“安史之乱”后唐代,最为真实的一个写照。那么,“安史之乱”后的唐代,究竟陷入了怎样的危机之中?
首先,“安史之乱”的结束,实际上为唐代与叛军妥协的结果。根据史料的记载“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 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 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而这个祸根便是历史上的“河朔三镇”以至于,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三镇始终以割据的形式存在于唐代的框架之中。当然,“河朔三镇”仅是中晚唐藩镇势力的一个代表而已。在这中间,各地都有藩镇的存在。
在“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代的边镇节度使制度,因为受战乱原因的影响,得以迅速蔓延到大江南北。这期间,南方地区的情况尚好一些,唐代主要是置观察使,并且在官员选拔主要以“儒帅”为主。反之,长江以北地区的藩镇,则属于唐代控制的重点。这是因为,边疆地区的藩镇需要应对吐蕃的侵袭,而中原地区的藩镇则是唐代遏制河朔藩镇的重要力量。
恰是以上那些盘踞在广大北方地区的藩镇势力,使得唐代在“安史之乱”后陷入了巨大的危机。先是“河朔三镇”的割据,众所周知,唐代天宝时期,河朔地区都是唐代重要的人口聚集地,并且其亦属于唐代重要的赋税来源地。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三镇的割据使得唐代失去了这一地区的赋税来源,这间接也导致了唐代的财政只能依靠东南地区,这种单一的赋税结构,无疑为唐代日后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同时,中原、边疆地区的藩镇,亦使唐代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这样的危机在于,藩镇节度使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终年聚兵。就历史来看,“安史之乱”后的唐代,依旧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而这些力量主要就来源于中原、边疆地区的藩镇。其中,中原地区的藩镇主要为反制河朔藩镇,而边疆地区的藩镇则主要为防范吐蕃。这样的情况下,便导致唐代出现了终年聚兵的情况。
终年聚兵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来在于财政方面,另一点便在于控制上。先是财政方面,终年聚兵的情况,使得藩镇聚兵之处的赋税,近乎全部用于军事开支,而对于那些经济、农业发展欠缺发达的边疆藩镇如泾原、朔方等镇,仅依靠地方赋税则无法支撑庞大的军事开支,这就使得唐代需要反哺这些藩镇,此种情况下,唐代的财政则显得更为入不敷出。
其次便是控制方面,节度使的存在,使得唐代对地方的控制力很容易受到影响。这是因为,藩镇节度使本身便手握重兵,这期间虽然有宦官监军,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则会受到皇权弱化等许多原因的影响。如在唐武宗时期的昭义镇叛乱,实际上就属于皇权弱化的一个结果。对于这样的情况,唐代在委派节度使的过程中,多以文臣取代武将统辖一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藩镇变乱的情况。但到了“黄巢起义”爆发的时候,多以武将领藩镇之兵,这就使得“黄巢起义”后的唐代,出现了藩镇失驭的情况。
总之,“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使得唐代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而这样的局面所以能够维持百年时间,还是在于唐代中晚期维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这个一旦被打破,便会使唐代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