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非嫡非长 康熙为什么还会传位给雍正
还不了解:康熙和雍正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皇帝一共有35个儿子,雍正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雍正为何还能继位?
康熙在弥留之际,还没选出来谁当皇帝,直到他去世,遗诏上才显示继承大统的将是四皇子胤禛。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九子夺嫡之时如此惨烈,最后却是这个非嫡非长,没有背景还沉迷佛法的老四胜出了。
那么胤禛为什么能登上皇位呢?
在说胤禛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康熙其他34位儿子到底是什么情况。
康熙驾崩的时候69岁的高龄,但是此时他的35个儿子中,还有5个未成年。
除此之外,还有15个都是还没成人就夭折了,其中最大的也不过才10岁,那么就只剩下了15位皇子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皇长子胤禔,胤禔其实是康熙的第五位皇子,但是因为前面4个全部夭折,所以胤禔成了实际上的皇长子。
胤禔的母亲乌拉那拉氏只是个妃子,所以胤禔与皇后所出的皇次子胤礽根本没有可比性。由于胤礽是嫡子,所以被自然而然地立为了太子。
要说胤禔是如何倒台的,还跟太子胤礽脱不开关系。
皇次子胤礽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才1岁,所以这个孩子自小就被寄予了厚望。
由于康熙请了最好的老师,花费了最多的心思在胤礽的教育上,所以胤礽小小年纪就精通骑射,有自己的见地,为人聪慧,康熙也对他很是满意。
太子自小就被这样的光环笼罩着,长期作为将来的储君人选,在朝中深受尊敬,所以慢慢地,竟然养成了骄纵跋扈的性子。
有一回康熙生病卧床不起,于是下旨让太子前来侍疾,太子接旨以后,过了大半天才不紧不慢地来了,并且看着父亲卧床,他面上无半点忧色。
也许是胤礽这孩子的确不太聪明吧,他竟然连样子都懒得装,这让康熙十分不悦,认为这个儿子不孝顺。
不久以后,有人给康熙发了密信,说是太子正在集结大臣密谋造反,此时的康熙还在半信半疑间。
不久后,康熙带着胤礽去德州,在南巡的途中,他果然发现太子暗中勾结大臣索额图。
这下胤礽实在脱不了罪了,康熙一怒之下将索额图下入大牢治罪,想要给太子一个教训,按理说聪明人此时应该想办法给自己脱身了。
但是太子的脑回路却比较清奇,他不但没有收手,反而整天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依旧暗中笼络大臣妄图造反,康熙对于这个儿子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失望透顶了。
1708年,太子被废,下入了大牢。
那么皇长子胤禔又是怎么被牵扯进去的呢?
封建时代的王朝讲究“立嫡立长”,嫡子倒台了,长子胤禔就看到了希望,他看到废太子被皇帝厌恶,立马就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于是他找到康熙,直言道:“如果父皇觉得杀太子落人口舌,儿子可以代劳”。
都说伴君如伴虎,这句看似“贴心”的话不但没让康熙欣慰,反而让康熙觉得这个儿子竟然想要杀亲弟弟,实在不是个仁义之人。
可怜的胤禔因为一句话,让自己被康熙永远排除在了储君之外。
除了老大老二之外,另一个比较有希望储君之争的就是八皇子胤禩了,胤禩虽然也是庶出,但是却自幼受康熙喜爱。
胤禩17岁封贝勒,康熙就给了他众多实权,胤禩也比较争气,为人正派,勤奋上进,朝中上下都对其赞不绝口,更是有很多老臣多次上奏,夸赞八皇子贤能。
不过凡事过犹不及,问题就出在这儿,清代皇帝爱猜忌那是实打实的遗传,太子被废之后,胤禩跃跃欲试,朝中很多臣子就开始极力推荐。
这样笼络朝臣的嘴脸让康熙很不喜,他看着满朝文武都在大肆赞扬八阿哥,直觉让他认为老八不简单,于是康熙为了稳定朝堂,大力打压了胤禩。
胤禩被打压得元气大伤,胤禩一党的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原本各个都是墙头草,老八一倒,他们扭头就走了。
这场争斗,让整个朝堂乌烟瘴气,竞争最激烈的三个党派倒台以后,也就还剩下老三、老四、和老十三了。
老三胤祉是个老实憨厚的人,从小饱读诗书,在朝中也是比较有人缘,不过,胤祉的人缘也就止步于“老好人”了。
他在政治方面并没有什么建树,也不会带兵立功,所以并不符合当储君。
十三阿哥胤祥就更不用说了,胤祥也是个倒霉皇子,他原本也是能文能武,精通骑射,根据资料记载,康熙每次南巡,都会带着胤祥,这足以说明康熙对他还是另眼看待的。
不过,他命好运不好,活到36还没被册封个贝子什么的,太子倒台后,他也失宠了,由此可以断定,胤祥原本应该是太子一党。
在那之后一直到康熙驾崩,胤祥再也没有了动静,也没有得到任何册封,直到他熬到雍正登基才又重新得到重用,不过,却没几年就薨逝了。
事情发展到这还有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中,太子是经过两立两废的,那么为什么太子又重新得到康熙的信任了呢?
其实此时的朝堂已经大乱,即使是康熙也已经无法控制局势了,所以他为了稳固朝局,不得已又重新将太子放了出来。
当然了,此时的太子也只是空有名头,康熙一点也没打算把皇位给这个逆子,所以复立太子短短半年时间,太子再次被废。
康熙晚年时期,这些皇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倒台,除了老四之外,十四阿哥竟然又奇迹般地起来了。
老十四胤禵跟雍正一母同胞,原本他是站在八阿哥队伍里,但是八阿哥倒台以后,他也受到了牵连,很是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
不过胤禵是个非常优秀的人物,他有非同常人的军事才能,曾经西北爆发战事,他独自带兵出征,竟是连连告捷。
这些年来因为在战场上屡立奇功,很受康熙重视,虽说后来因为八皇子一事被牵连,但是因为他的确有才能,所以不久就又重新得到康熙的信任。
康熙晚年时期,迟迟没有确立储君人选,也是因为在胤禵与胤禛之间摇摆不定的缘故,当然了,这是后话。
胤禛当皇子时就非常崇信佛法,以至于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
他不但给自己起了一个“圆明居士”的佛号,还与僧人大肆往来,讨论佛法,要是说青年时期的胤禛只是简单的佛教信徒,所作所为还能够理解的话,那么晚年时期的胤禛真的有些过头了。
胤禛一生都崇拜佛法,晚年时期,更是在宫中做法会,亲自收门徒,大肆修建宗庙,给僧人赐予封号,其疯狂程度简直匪夷所思。
那么这样的胤禛凭什么最终坐上皇位了呢?
在那场九子夺嫡中,别的皇子正在争夺个你死我活的时候,唯有胤禛这里风平浪静,丝毫不参与争斗。
甚至后来康熙终于将名不见经传的胤禛看到眼中以后,有了立胤禛为储君的想法,谁知胤禛竟然惶恐地表示自己不敢当此重任。
为此,他还特意举荐了自己的几位哥哥,并且还为太子求情,请求放自己的哥哥一条生路,康熙一看,这个四儿子真是个有情有义的好皇子,当即就倍感欣慰。
除了康熙觉得老四仁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弘历。
康熙晚年时,圆明园已经将畅春园建好,因为康熙喜欢牡丹,胤禛为了讨康熙高兴,就弄了一园子牡丹花请康熙去观赏。
康熙就是在这里见到自己年仅十岁的小孙子弘历。
弘历聪慧机敏,对康熙尊重有加,说起诗书也是头头是道,乍一跟自己那几个逆子相比,康熙的心间无比温暖欣慰。
从那以后,康熙就把弘历亲自接到身边教养,为他请了最好的老师,完全当做将来的储君来教养。
康熙心里的算盘打得很精,如果立胤禛为储君,那么将来的皇位才能是自己这个宝贝皇孙的,所以有了弘历的这一“神助攻”,让康熙的天平彻底倒向了胤禛。
当然了,也有人说,以胤禛的心机,当初九子夺嫡时再三推让都是以退为进之举,就连弘历与康熙的见面都是他的预谋。
不过不管怎么说,的确是胤禛笑到了最后,虽说他痴迷佛法,但是也不可能否认,他将康熙留下的盛世又带向了高峰。
雍正在位13年,无一日不在勤勤恳恳地为了大清的繁荣而努力,他艰辛地拖着大清一步一步往前走,晚年时,更是在书桌前累到吐血,雍正的确是个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