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的成语故事
1.关于一的成语故事:百不一存
苏厉,是战国时期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有一次,他听说秦国大将白起将要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领,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险。于是,苏厉对周王说:“白起这几年打败过韩、赵等国,夺取了许多土地。如果白起攻下大梁,周王室危险了!您应当想办法阻止白起出兵。”于是周王派苏厉前往秦国。苏厉对白起说:“从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
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休息,等一会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讲完这段故事,苏厉把话题拉回来说:“你已经打败了韩、赵等国,取得了许多土地,功劳很大。陛下派你带兵出关,经过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进攻大梁,如果这一仗不能取胜,就会前功尽弃。你不如说自己生病,不要出兵为好。”
白起听了,笑着说:“我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怎么会不能取胜呢?”
于是,他没有被苏厉说动,率兵攻打魏国,果然又大获全胜,夺取了魏国的几十座城池。
百不一存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bǎi bù yī cún
【出处】北周·宇文逌《序》:“昔在阳都,有集十四卷,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
【解释】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表示丧失殆尽。
【用法】紧缩式;作宾语、定语;指全部丧失。
【近义词】白无一存 百不存一
【反义词】完好无损、安然无恙
【例句】岳飞从小立下报国志向,~,苦练武艺,终于成为一个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关于一的成语故事:百不一存点评
白起一生领兵打仗无数,共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余万。攻六国城池大小七十余座,奇迹是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一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各种历史资料表明的确一次也没败过)并且经常以少胜多。既是高超的战术家又是高明的战略家。其指挥的战争的规模之大,战斗之残酷后世鲜有能比者!所以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有战略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关于一的成语故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叫景岑(cén),号招贤大师,人们称他“长沙和尚”,他经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起来,向他提了几个问题,大师慢慢地作答起来。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到: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意为“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bǎi chǐ gān tóu,gèng jìn yī bù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解释】意指学问、成绩等达到很高程度后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用法】作谓语、状语;比喻即使取得好成绩还要努力,含褒义。也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近义词】再接再厉、精益求精、勇往直前、一往直前
【反义词】每况愈下、故步自封、日就衰败、墨守成规
关于一的成语故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点评
俗话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即使道行、造诣已深,仍然需要修炼提高。如果道行的修养到了百尺竿头那样的境地不再前进,那么,虽然了得,却还不是纯真;即使修到百尺竿头的顶端,仍然不能松劲,绝对不能自满,也绝对不能中辍,继续用心去做,仔细去做,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们学习的时候,也不能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满足,从而故步自封,要知道知识的海洋是没有穷尽的,唯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更接近真理的彼岸。
3.关于一的成语故事:百里挑一
贾宝玉中举后失踪,全家上下都找不到他,估计希望不大,就把他房内的丫鬟除伺候薛宝钗的人外,其余都打发出去,袭人的哥哥花自芳为袭人找一个百里挑一的女婿蒋玉菡,并派她嫂子去贾府接袭人回家。袭人抱定不嫁的决心,但兄命难违只得出嫁。
百里挑一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bǎi lǐ tiāo yī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姑爷年纪略大几岁,并没有娶过的,况且人物儿长的是百里挑一的。”
【解释】一百个当中就挑出这一个来。形容人才出众。
【用法】作定语;形容人才出众。
【近义词】数一数二、凤毛麟角、出类拔萃
【反义词】比比皆是、俯拾即是、多如牛毛
关于一的成语故事:百里挑一点评
现在是一个从资格社会向能力社会转换的重要历史阶段,人的发展最终可依靠的就是能力。所以小朋友们应该从小打好基础,这样在今后的人生路会走得顺一点,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哦!
4.关于一的成语故事:百无一是
明代唐伯虎不仅堪称绘画奇才,在诗文字谜方面也颇有见解。他的好友、才子祝枝山的家里有一个花园。春天到来,园中牡丹盛开,色彩缤纷。
有一天,祝枝山邀了许多好友前来赏花,并且要大家从各色牡丹花中各选一株,然后评点花中之魁。一时间,众说纷纭,有的说红的,有的说紫的,有的说黄的,只有唐伯虎赏而不言。大家都知道他是评花的高手,便异口同声地要他发表高见。唐伯虎微微一笑说:“百无一是(意思是所有的花没有一种可以评上)。”大家听了很愕然,都认为唐伯虎过于狂妄,出言不逊,牡丹本是花中之王,更何况在这姹紫嫣红之中竟没有一株牡丹是他看得上眼的牡丹花。唯有主人祝枝山听了恍然大悟,连称:“高见!高见!花中自无一是(意思是自然没有一种花可以评上)。”
聪明的读者,唐伯虎与祝枝山之言本是一个谜,你能揭开这个谜吗?
谜底:唐伯虎说的花中之魁是“白”牡丹,祝枝山说的也是。
分析:
不光是字上面所说的”百无一是“代表就是把“百”字的 “一”去掉就是白了。
还做了这样的诠释,各种牡丹姹紫嫣红,却没有白牡丹。也是“百无一是”的说明,意思就是最好的花这里面都没有,唐伯虎所指的最好的花也就是白牡丹。
百无一是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bǎi wú yī shì
【出处】宋·袁采《袁氏世范》:“至于百无一是,且朝夕以此相临,极为难处。”
【解释】干一百件事,也没有做对一件。形容全都做错了,一无是处。
【用法】作谓语;形容全都做错了,一无是处
【近义词】百无一用、一无可取、一无是处
【反义词】超凡入圣、完美无缺
【例句】此人做事百无一是,如若重用应当三思而后行。
关于一的成语故事:百无一是点评
一个人有没有能力,不是看他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而是看他是否经常“悟到”,“悟到”了,能力就形成了,因为,只有悟出的才是自己的!所以许多事情要靠自己亲身经历,去感悟,去总结经验,这一次做错了没关系,下一次有经验,不再错就好了。
5.关于一的成语故事:一知半解
对于“一知半解”一语的源头,有人以为来自于宋代大儒张栻的〈寄周子充尚书〉。张栻为宋代著名理学家之一,〈寄周子充尚书〉中有一段文字是讲述他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理学观。他认为学者欲穷究真理,应同时注意到“致知”与“力行”两种工夫,将所知付诸行动,行动时又不断思虑以增所知,如此周而复始方能有持续的进步。但若为学时未求真知,光凭主观揣度,或不求甚解,又以其为所知并据之而行,那么所得的一切将会是虚妄不实的。张栻这段文字,不但强调了“致知”与“力行”的为学工夫,也阐明了求真知的必要性。而后人便以他文中的“一知半解”,用来形容一个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另外,在同一时代严羽所作的《沧浪诗话》中,亦见此语。《沧浪诗话》是本文学批评专著,以禅道论诗,主张诗贵妙悟。在〈诗辩〉一篇中便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又说“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悟之浅深自然就影响诗的成就。而有人以为“一知半解”即源于此处的“一知半解之悟”,也是用来形容了解有限,不够深入。
一知半解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yī zhī bàn jiě
【出处】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解释】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否定句
【近义词】一孔之见、浮光掠影、囫囵吞枣
【反义词】一孔之见、浮光掠影、囫囵吞枣
【例句】这时我们也都一知半解地阐发了一点在平原游击中应得着重侦察工作的理由。
关于一的成语故事:一知半解点评
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要想学习好,必须养成独立钻研、善于思考、务求甚解的习惯。首先,应该学会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其次,应该学会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最忌死记硬背,弄清楚道理更重要,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再次,应该学会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
6.关于一的成语故事:背城借一
公元前589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倾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当时晋方提出了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原话中为背城借一)。再加上鲁、卫两军主将的劝说,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背城借一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bèi chéng jiè yī
【出处】《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解释】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作最后一搏,在自己城下与敌人决一死战。
【近义词】背水一战、破釜沉舟
【反义词】重整旗鼓
关于一的成语故事:背城借一点评
人生的路上总是一波三折,而成功的背后,也总是饱含艰辛。前程,十分遥远,十二分艰难,需要十五分勇气!其实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把每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每一天过的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