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故事阅读 > 正文

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

1.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而虞、虢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他们的祖先又都姓姬,所以相处的十分和睦。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个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活捉了虞公。

荀息特意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共虞、虢之谓也。”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势不两立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谜语】口无遮挡

【例句】我们两厂关系密切,~,我们哪能不帮你们渡过难关?

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唇亡齿寒点评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两者利害相关,互相依存。宫之奇用这个恰当的比喻,指出了虢、虞两个小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虞公没有听信宫之奇的劝谏,只顾得贪图眼前利益,缺乏远见和纳谏情怀,结果既损害了虢,也葬送了虞的江山,自己还沦为了俘虏。唇亡齿寒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1

2.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差强人意

吴汉是刘秀的一个部下,平常不太喜欢说话,个性也是直来直往。

刚开始,刘秀没有很注意他,后来听到一些将军常常称赞吴汉,才开始注意吴汉,还拜他做大将军。从此以后,吴汉帮刘秀打了许多次胜仗,立下不少功劳。

吴汉不但勇敢,对刘秀也十分忠心。每次出外做战,总是紧紧跟着刘秀,而且只要刘秀没睡,他也就恭敬的站在一旁,不肯先睡。

偶尔输了,每个人都提不起劲来,吴汉总是鼓励大家不要悲观,应该振作起来,准备继续作战。

有一次,刘秀输了,心情不是很好,其他将军也失去斗志。可是吴汉却和士兵们一起整理武器,审阅兵马。

刘秀知道这些事后,再看看眼前这些垂头丧气的将军们,很感叹地说:“总算还有吴将军叫人满意。”

差强人意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ā qiáng rén yì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算来还是张翰风的《古诗录》差强人意。”

【解释】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形容尚能令人满意

【近义词】白璧微瑕

【反义词】大失所望、事与愿违

【年代】古代

【例句】这篇作文虽然不够成熟,但在结构安排上尚能~。

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差强人意点评

故事里的吴汉心态特别好,我们也要向他学习,这样对生活和学习都是有好处的。差强人意这个成语很容易用错,之所以有人将“差强人意”理解成“使人感到差劲”是将“差”字作“不好”、“差劲”解(音chà)了。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不要用错了噢~

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2

3.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

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

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非凡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

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

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

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

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

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

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道听途说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dào tīng tú shuō

【出处】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选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解释】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近义词】捕风捉影、无稽之谈、空穴来风

【反义词】言之有据、有根有据、言之凿凿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年代】古代

【例句】我们说话必须言必有据,千万别道听途说。

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道听途说点评

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仅是道听途说,而且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说,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实乃卑鄙之小人。我们能做的首先是不要传播没有根据的事情,不要对别人的隐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有不想被打扰的一面,拒绝道听途说从自身做起。

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3

4.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班门弄斧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木匠漫不经心地走到一个大红门的房子前,举起自己手里的斧子,说:“我这把斧子,别看它不起眼,可不管是什么木料,只要到了我的手里,用我的斧头这么一弄,就会做出漂亮无比的东西来。”

旁边的人听了,觉得他太夸口,就指着身后的大红门说:“小师傅,那你能做出比这扇还好的门吗?”

年轻的木匠傲慢地说:“不是我吹牛,告诉你们,我曾经当过鲁班的学生,难道还做不出这样一扇简单的大门来,简直是笑话。”

众人听了,忍不住大笑起来,说:“这就是鲁班先生的家,这扇就是他亲手做的,你真的能做出比这扇还好的门吗?”

那位年轻的木匠不好意思地跑掉了。

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bān mén nòng fǔ

【出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日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表示能力不如人 。

【近义词】布鼓雷门、贻笑大方、东施效颦

【反义词】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自愧不如

【年代】古代

【例句】我不是文艺行家,可不敢在您这位老“艺术家”面前~,谈论文艺。

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班门弄斧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该学会谦虚,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学越多,就知道越多,就不会有班门弄斧的行为。 班门弄斧的新解:退一步说,敢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的人,应该也是一个大胆、机智、灵敏,有一定学问的人。社会的进步是因为有这些具有“班门弄斧”精神的人前仆后继,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从无知到有知,在从有知到追赶,直到超越前人。如果我们泛泛无半点学识,也就谈不上什么“班门弄斧”。作为学生,我们就更应该有“班门弄斧”之精神。因为只有在尝试与实践过程中才能获得新知,有所进步。“弄斧”不是专利权,“鲁班”也并非唯一。只要你舞得精彩,舞之有道,大家就会为你喝彩!

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4

5.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防微杜渐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

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

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

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防微杜渐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fáng wēi dù jiàn

【出处】《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解释】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

【近义词】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反义词】养痈遗患

【年代】古代

【例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做到~。

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防微杜渐点评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导致祸患的降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其中隐藏着的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条无可辩驳的客观规律。所以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更不能开脱和原谅,绝对不能有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哦!

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5

6.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讳疾忌医

春秋时,蔡国有个著名的民间医生,叫秦越人。他周游列国,热心为百姓看病。大家都很敬重他。

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国家,见一家死了人,尸首已放了好几天,便问明病人临死前的症状,断定这是假死,还能救活。他先给病人扎了针,然后灌下药,稍侯片刻,死人居然活过来了。全城的人都十分惊讶,称他是神医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的名声从此传布列国,他的真名反被人们忘却。

蔡国国君蔡桓公听说自己的国中居然出了如此赫赫有名的人物,很想见见,便命人布告四方。

扁鹊见到布告,忙回国,晋见桓公。他款步入厅,来到桓公面前站了片刻,对桓公说:[主公有病,病在皮肤,若不及时医治,恐怕要严重起来。桓公一听,便有些不快,摇头说到:[我身体很好,没有病。 扁鹊走后,桓公对左右冷笑道:[做医生的,都想赚钱,只会给没病的人看病,这才容易显示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提着药篮去见桓公。桓公正坐在御园中玩赏。扁鹊来到桓公面前,看着他的脸色,忧郁地说:[主公有病,病在血脉,若不抓紧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公心里十分不乐,扭转头,竟是不理。扁鹊只好退了出来。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心情沉重地说:[主公有病,病在肠胃,再不医治,将更加严重!]桓公听后,勃然作色。扁鹊十分惋惜,喟然长叹,摇头而去。

又过了十天,扁鹊第四次来见桓公,一见桓公,二话不说,急撤身而出。桓公见扁鹊这次来得蹊跷,派人去问,扁鹊痛心地说:[病在皮肤,可用药水热敷,病到血脉,可用针灸治疗,病入肠胃,可用汤药;现在病入骨髓,没有办法了。]说罢,扁鹊整理行装,星夜向秦国逃去。

过了五天,讳疾忌医的桓公浑身疼痛,果然病倒了。忙派人去找扁鹊,但是已经晚了,桓公就这样死去了。

讳疾忌医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huì jí jì yī

【出处】 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解释】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不愿改正。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不认错

【近义词】文过饰非

【反义词】激浊扬清

【年代】古代

【例句】对错误采取~的态度很不明智。

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讳疾忌医点评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成语故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