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3),原文、译文及注释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也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终的一本,直到清末时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处罚点为性善论,护长德治。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3)

【原文】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1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2之!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1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2,皓皓3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鴂4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5。’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1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2适市,莫之或欺3。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4,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5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6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译文】

“我只听说用中国的方式来改变四夷的,没有听说过用四夷的方式来改变中国的。陈良土生土长在楚国,却喜欢周公和孔子的学说,北上中国来学习。北方的读书人,没有人能超过他的,那真是所谓豪杰之士啊!你们兄弟向他学习了几十年,老师一死,竟然背叛了他!

“从前,孔子死了,守孝三年之后,门徒们在收拾行李准备回去前,走进子贡住处作揖告别,相对而哭,都泣不成声,这才回去。子贡又回到墓地重新筑屋,独自再住了三年才回去。过了些时日,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些像圣人,便想像服事孔子那样服事他,勉强曾子同意。曾子说:‘不行。比如曾经用江汉之水洗涤过,曾经在夏日之下暴晒过,真是白得不能再白了。〔谁还能与孔子相比呢?〕’如今许行这南蛮子,说话就像鸟叫,也敢来非议我们祖先圣王之道,而你俩却违背师道去向他学,那就和曾子大不相同了。我只听说过鸟儿飞出幽暗的山谷迁往高大的树木,没听说过离开高大的树木再飞进幽暗的山谷的。《鲁颂》说过:‘戎狄,要抵抗它;荆楚,要惩罚它。’〔荆楚这样的国家,〕周公还要抗击它,你却向它学,真是变得每况愈下了。”

陈相说:“如果按许子说的办,市场上的物价就能一致,举国之中没有欺诈,即使打发个小孩子上市场,也没有人会欺骗他。布匹丝绸的长短相同,价钱便一样;麻线丝棉的轻重相同,价钱便一样;谷米的多少相同,价钱便一样;鞋的大小相同,价钱便一样。”

孟子说:“各种物品的质量不一样,是物品的真实情形——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想要〔不分精粗优劣,〕而让它们价钱一致,只是扰乱天下罢了。用料做工粗劣的鞋和用料做工精致的鞋一样的价钱,人们肯干吗?按许子说的办,是带领大家去偷工减料,这样弄,哪里能够治理国家呢?”

【注释】

(1)未能或之先:未能有人领先于他;或,有人;之先,先之,领先于他。

(2)倍:同“背”,背叛。

(1)任:包袱,行李。

(2)秋阳以暴之:周历正月相当于夏历的十一月,所以周历的秋阳,实为夏日之阳;暴,同“曝”(pù)。

(3)皓皓:很白的样子。

(4):音jué,即伯劳鸟。

(5)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见《诗经·鲁颂·宫》;膺,音yīng,抵抗,抗击。

(1)贾:同“价”。

(2)五尺之童:古人尺短,五尺只合今之三尺半。

(3)莫之或欺:即“莫或欺之”,没有人会欺骗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要置于谓语动词前。莫,没有人;或,语气副词,使语气和缓一些。

(4)倍蓰:两倍和五倍。是原先的两倍,就是比原先的多出一倍,或原先的比后来的相差一倍;不能说“是原先的一倍”,这是病句。蓰,音xǐ,五倍。

(5)比:混合。

(6)巨屦小屦:巨屦,粗屦;小屦,细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