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2),原文、译文及注释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也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终的一本,直到清末时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处罚点为性善论,护长德治。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2)

【原文】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1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2,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3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4,禽兽逃匿。禹疏九河5,瀹济漯6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7,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1教民稼穑,树艺五谷2;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3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4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5日劳之来之6,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1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2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3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4!’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译文】

陈相答道:“各种工匠的活计本来就不可能一边种地一边又来干的。”

“难道治理天下的活计就独独能够一边种地一边来干的吗?有官吏的工作,有小民的工作。只要是一个人,各种工匠的产品对他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每件东西都要自己制造才去用它,那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我说,有的人劳动脑力,有的人劳动体力;脑力劳动者管理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管理;被管理者向别人提供吃穿用度,管理者的吃穿用度仰仗于别人,这是普天之下的通则。

“当尧的时候,天下还是一片洪荒,大水乱流,泛滥全天下,草木茂密地生长,鸟兽快速地繁殖,谷物却没有收成,飞禽走兽威逼人类,华夏大地遍布它们的足迹。只有尧一个人为这事忧虑,于是选拔舜来总管治理工作。舜命令伯益主持放火工作,伯益便将山野沼泽分割成块逐片焚烧,迫使鸟兽逃跑隐匿。禹又疏浚九河,把济水漯水疏导入海,挖掘汝水汉水,疏通淮水泗水,引导众水流入长江,这样中国人民才可以种地吃上饭。在这一时期,禹八年奔波在外,好几次经过自己家门都忙得不能进去,即使他想种地,做得到吗?

“后稷教导百姓种庄稼,栽培谷物。谷物成熟了,老百姓便得到了养育。人类的规律是这样的:光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育,那也和禽兽差不多。圣人为这事忧虑深重,便让契做了司徒,教育人民明白人际的伦常关系——父子间的骨肉之亲,君臣间的礼义之道,夫妻间的内外之别,老少间的尊卑之序,朋友间的诚信之德。尧每天督促他们,纠正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各得其所,然后再赈济穷困施以恩惠。圣人为百姓考虑达到这样的程度,还挤得出时间来种地吗?

“尧为得不到舜而忧虑,舜为得不到禹和皋陶而忧虑。为了自己的百亩之田种得不好而忧虑的,那是农夫。把钱财分给别人,叫作惠;教导大家都学好,叫作忠;为天下找到好人才,叫作仁。因此,把天下禅让给人家容易,为天下找到好人才很难。所以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是伟大!只有天最伟大,也只有尧能效法天。尧的圣德浩荡无边,老百姓日日受其恩惠习惯了都不知有这人存在了!舜真是个好君主!天下坐得稳如泰山,却不去享受它,占有它!’尧舜治理天下,难道不用心思吗?只是不把这心思用于如何种地罢了。

【注释】

(1)路:同“露”,破败。

(2)食人:提供给别人吃;食,音sì,给……吃。

(3)敷:同“溥”“普”,遍。

(4)益烈山泽而焚之:伯益将山野沼泽分割成块而焚烧之;烈,大约通“裂”,分割。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5)九河:分别为徒骇、大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

(6)瀹济漯:瀹,音yuè,疏导;济、漯,都是水名;漯,音tà。

(7)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除汉水外,汝与淮、泗都不入江;其实孟子这里不过申述禹治水之功。

(1)后稷:名弃,周朝的始祖,帝尧时为农师。

(2)五谷:稻(水稻)、黍(黄米之黏者)、稷(小米)、麦(小麦)、菽(豆类)。

(3)有道:有规律。

(4)契:殷之祖先。

(5)放勋:尧之名。

(6)劳之来之:《尔雅》:“劳、来,勤也。”

(1)皋陶:音gāo yáo,虞舜时之司法官。

(2)易:整治。

(3)与人:给予别人。

(4)“大哉”至“而不与焉”:见《论语·泰伯》;与,即“参与”之“与”,含“私有”“享受”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