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时期瓦子勾栏是什么地方?是做什么的?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瓦子勾栏”,是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东京重要的民间演出场所,也是北宋文化的一大特色。

瓦子内部有不同的专业艺人圈,不同的圈子用栏杆或绳索或幕帐围成,称为勾栏,一个勾栏即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演出场所。这种演出形式观众易聚易散,取瓦合、瓦解之义,故称瓦子。

“瓦子勾栏”中常表演的伎艺有说书、小唱、杂剧、傀儡、讲史、小说、散乐、舞蹈、影戏、杂技等,也就是所谓的“百戏”。当时东京的瓦子以东角楼街最为集中。“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其他有旧曹门外朱家桥瓦子,大内西边的州西瓦子、保康门瓦子、旧封丘门外斜街州北瓦子等。

各类“瓦子勾栏”遍布东京全城,如此庞大的文艺演出场所,当时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东京的说唱曲艺主要有说书、诸宫调、说诨话、小唱、嘌唱、叫果子等。这种说唱曲艺在宋代大放异彩,成为宋代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说书,是宋代新创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瓦子勾栏中最常见的文娱节目。说书人所用底本称为话本,内容取材相当广泛。说书内容大体可分为讲史、说经和小说三类。

诸宫调,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说唱艺术,以唱为主,唱词是将多种宫调连套演唱,表演一个故事。将单一的宫调发展为说唱结合的诸宫调连唱,是诸宫调创新的特色,再配上不同种类的乐器,使得这一艺术门类在舞台上更加活跃。这一形式的创始人是泽州(山西晋城)人孔三传,而其发展则在东京。诸宫调当时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社会上层人士。元剧《西厢记》,可谓诸宫调的代表名作。

说诨话,诨话即趣话、笑话,是一种诙谐幽默的说唱伎艺。它不仅有散文说白,还有韵文的长短句可以咏唱。宋人王灼《碧鸡漫志》中说:“长短句中作滑稽无赖语,起于至和(1054~1056),嘉祐(1056~1063)之前,犹未盛。”当年兖州张山人说诨话造诣颇深,独步京师。

小唱,是以词曲配合音乐进行演唱的艺术形式。由于宋词的发展,在东京无论瓦子勾栏还是酒楼妓馆,小唱均为人们所喜爱。小唱表演时,由歌者手执拍板击拍演唱,或由一人吹箫、觱栗等伴奏,这种“浅斟低唱”的柔美音乐旋律,雅俗共赏,很适应市民的生活需要,从而发展为相当普及的一种文艺形式。当时东京有名的小唱家有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

嘌唱,是宋代产生的将宫调与叫果子等诸色歌吟叫卖之声融为一体的一种新的民间歌曲形式,音调曲折柔曼,所用乐器有鼓或盏。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对之解释说:“嘌唱,谓上鼓面唱令曲小词,驱驾虚声,纵弄宫调,与叫果子、唱耍曲儿为一体,本只街市,今宅院往往有之。”

宋代说唱曲艺还有唱赚、合生、猜谜等多种形式,可谓百花齐放。

傀儡戏,也叫木偶戏,在东京也有广泛的发展,其种类有:杖头傀儡,即用一根小直棍,上安木傀儡头部,另用两个小曲棍作为左右臂支撑木偶的上衣,由人双手操作表演;悬丝傀儡,即用细小丝线数根,系与傀儡的头部和四肢等部位,人在幕后牵动丝线来表演;水傀儡,即在船上演出的傀儡戏,利用水景表演歌舞、乐曲等多种多样的节目,效果甚好。

影戏,在北宋东京也深受欢迎,内容生动活泼,滑稽有趣,很吸引少儿观众。东京元宵之夜,千街万巷,多设小影戏棚,以满足小儿需要。

东京杂剧丰富多彩,有较高水平,在百戏曲艺中光彩夺目。东京宫廷杂剧特点鲜明,多以讽刺性故事为内容,映射大臣或皇帝等,起着谏官起不到的作用。东京瓦子中的杂剧取材较为广泛,也多是滑稽讽刺性故事,为了吸引观众,吊人胃口,有的还采取连续演出的形式,一个杂剧可演七八天,精彩自不必说。

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