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府为何会有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说法?
贾宝玉的婚事是《红楼梦》里的一条主要情节线索.不知道没关系,知秀网小编告诉你。
所谓“木石前盟”,在第1回就已借茫茫大士之口做了交代。神幻世界中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因承蒙赤瑕宫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才得以延长生命,最终修成了女体仙子。
后恰逢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欲下凡间经历幻境缘分,绛珠仙子便乘机随其下到人间,用自己一生的眼泪来回报他的灌溉之恩。神幻世界中的神瑛侍者投胎到现实世界中成了贾宝玉,绛珠仙子则成为现实世界中的林黛玉。这便构成了宝、黛二人的前生之盟。
“金玉良缘”的说法则起因于贾宝玉有通灵宝玉,薛宝钗恰好有金项圈。这两样东西不论从功用还是外部特征看,都有很多巧合之处。一方面,不论是通灵宝玉还是金项圈,对它的主人来说都是性命攸关的,即必须随身佩戴,不能一刻失去;另一方面,通灵宝玉上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两句话,与金项圈上刻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两句正好成对。这无形中就暗合了中国民间金配玉的思维习惯。
所以在第8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中,连莺儿听了宝钗念出通灵宝玉上的两句话后,都不由得说:“我听这两句话,到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这种不期而遇的事实就为“金玉良缘”的说法提供了依据。至少在读者心里,它是一种暗示。
林黛玉、薛宝钗两人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一个是纤弱多病、孤高自傲、多愁善感、易任性生醋意,又具有诗人气质情感的病美人;一个是豁达随分、淑雅理智、以现实利害规范自己言行的冷美人。
正因为黛玉与宝玉有前生之盟,所以,第3回两人初见时就都有似曾相识、一见如故的感觉。黛玉一见宝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了黛玉后,则跟贾母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而且宝、黛二人有精神共鸣和志同道合的情感默契,如都不喜欢八股文,不愿考科举,不愿走仕途经济之路。
自然,两人能产生情感交流、思想吻合和心灵吸引,萌生爱情火花。在太虚幻境,木石前盟是报恩之爱;在现实世界层面,木石前盟所演绎的宝黛之情是一种知己之爱。
第5回判词《红楼梦曲·终身误》中的“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有暗示。“空对着”隐含的是一种心灵距离感,针对的是“金玉良缘”;“终不忘”针对的是木石前盟。
“木石前盟”是前世就已有的海誓山盟、内心承诺,其感情深厚、心灵相通、心心相印、时间持久,故宝玉与黛玉是“知己”之爱,宝玉“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黛玉也不推荐他“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第32回),“立身扬名”。
而“金玉良缘”始终是外在的和暂时的,不能进入贾宝玉的心灵深处,两人貌合神离。故而在现实层面,宝钗赞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第64回)的封建观念,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宝玉自然会骂宝钗“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第36回),宝玉更加迷恋林黛玉,而对薛宝钗离弃,一走了之。
“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也可以说是两种婚姻观:一个是自由爱情的追寻者,另一个是正统道德的恪守者。两种婚姻观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都相当脆弱。这残酷的现实一个是缺乏男人气概的贾宝玉,另一个是贾府家长们强大势力的压迫。贾母和王熙凤都不赞同宝玉娶体弱多病的黛玉,而赞成其娶贤惠达理的宝钗。
宝玉是个多情又软弱的贵族公子,在关键时候不会做出果断抉择,更不会强硬地反对家长们的想法而支配自己的主张。虽然他内心情感的重心是偏向黛玉的,但始终给人感觉并不太明朗。最后黛玉不仅根据木石前盟还完了自己的泪,也因爱情梦想破灭而死去。
即便如此,留下的金玉良缘即使成真,既成事实,但也不是“好姻缘”,其似一潭死水,好景不长。
“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又是一对矛盾事物。“木石前盟”是小说预设的一个具有美丽神话气质的浪漫氛围,它制造出童话般的诗意境界。“木石前盟”在理想的层面,“金玉良缘”在现实的人间层面。这两个姻缘梦相互矛盾、对立冲突,当然,在《红楼梦》中这种冲突表现得很斯文、柔缓和隐晦。
结果是代表现实力量的“金玉良缘”击败了代表理想感情的“木石前盟”,但现实的力量也大伤元气,最终“金玉良缘”也以破裂形式宣告失败而告终。
第5回《红楼梦曲·终身误》最后四句云:“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即使宝玉和宝钗成亲了,但宝钗终究不能留住宝玉的心,他的心始终向着黛玉,这也是木石前盟已预设好的方向。宝玉离家出走,注定是封建伦理卫道士宝钗守着腹中胎儿度过自己凄凉的后半生,的确也是封建制度误了宝钗的终身。
“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一个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知己之爱,另一个是合乎封建礼教、但没有“爱之灵魂”的形式主义婚姻躯壳。这两个姻缘梦都破灭,显示了整部小说是彻底的爱情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