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唐肃宗在位期间,在政治与军事方面有哪些举措与成就?

李亨,即唐肃宗,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在位共8年。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738年,李亨被立为太子,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讨安史,先后于至德二载(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762年病死,时年52岁,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

为政举措

政治

五都体制

肃宗一朝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同时,对“三京”体系多次作出调整。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曾改京师为西京,东都为东京,北都为北京,即京兆、河南、太原为“三京”。此三者,或称“京”,或称“都”,地位一仍其旧。直至安史之乱爆发,朝廷播迁导致“三京”体系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五京”体系的剧变始于江陵南都之置。上元元年(760年)九月甲午,唐肃宗以荆州为南都,命名为江陵府,官吏的建制如同京兆。蜀郡原来为南京,后又复称为蜀郡。肃宗此举直接将成都由“五京”之一降为一般州郡,取而代之的是荆州江陵府。此时,“五京”系统改由原中、东、西、北“四京”与“南都”组成。玄宗曾经驻跸的成都遭降级的同时,肃宗曾经驻跸的凤翔地位并未动摇,而江陵“南都”异军突起,直接取代成都“南京”。

上元二年(761年)九月壬寅,下诏去原来的尊号,称皇帝;改元至德;以建子月为岁首;并且大赦天下。还下诏去京兆、河南、太原、凤翔四京及江陵南都的称号。当时天下战乱,民生凋残,肃宗此举暗含去除浮华与收复失地之志。但停“京”“都”之号不足半年,宝应元年(762年)建卯月(二月)辛亥,唐肃宗又大赦天下;再次以京兆为上都,河南为东都,凤翔为西都,江陵为南都,太原为北都。至此,四京的名号尽改为都,与江陵南都一道并称“五都”。

限制玄宗

玄宗避地西蜀,肃宗即位灵武,形成皇帝与太上皇并存的特殊状态。玄宗通过颁行诰旨、委派宰相等方式对肃宗政治进行渗透和干预,肃宗则力图减弱玄宗的影响。玄宗回京后,肃宗通过罢免玄宗委任宰相、逼迫玄宗迁宫西内、离散玄宗身边亲信等手段,使其逐渐丧失政治权力,直至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父子相继驾崩,代宗即位,“二元格局”方告解体。

军事

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后,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叛军首领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乾元元年(758年),肃宗派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攻打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安庆绪入邺城固守。郭子仪等人包围了邺城。史思明出动范阳兵十三万想要救邺城。乾元二年(759年),因为唐肃宗没有任命元帅,导致唐军各部队没有统帅,军队进退缺乏指挥。这时史思明率大军到达城外,唐朝官军与之开始大战。

乾元二年(759年)十月,唐肃宗下诏亲征史思明,群臣上表劝谏阻止,唐肃宗停止了这计划。史思明率叛军进攻河阳,派骁将刘龙仙到城外挑战,李光弼派出白孝德杀死了刘龙仙,叛军大惊。史思明列战船数百艘,并在前面设置火船,想要烧掉浮桥。李光弼先准备了长竿数百,用巨木承担其根部,在其头部毡裹铁叉,以阻止火船,火船没法前进,最终自己燃烧殆尽。铁叉有阻止了战船,唐军在桥上发射炮石攻击叛军的战船,被击中的叛军战船都被打沉,叛军没有取胜而离开了。

随后,史思明手下的将领李日越、高庭晖投降于李光弼。史思明再次进攻河阳,李光弼派凤翔节度使李抱玉防守河阳。叛军攻城时,李抱玉出奇兵表里夹击,杀伤了很多叛军。唐军擒获叛军的大将徐璜玉、李秦授。史思明还不知道周挚战败。李光弼驱赶俘虏到河边给史思明看,史思明于是撤退。史思明派大将李归仁率领铁骑5000攻打陕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