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2),原文、译文及注释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也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终的一本,直到清末时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处罚点为性善论,护长德治。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2)

【原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1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2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3土地,朝4秦楚,莅5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6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7。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8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9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10,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11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12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13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14;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15。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16,奚17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18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19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20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宣王说:“不,我为什么非要这样做才快活呢?这样做,不过是追求满足我最大的愿望啊。”孟子说:“我可以听听王的最大愿望吗?”宣王只是笑,不作声。

孟子接着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或者是为了鲜艳的色彩不够看吗?是为了曼妙的音乐不够听吗?是为了贴身的小臣不够您使唤吗?这些,您的臣下都能尽量供给,但是王真的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广辟疆土,您是想要秦楚来朝,您是想要治理华夏而抚有四夷。不过,以您这样的作为来满足您这样的愿望,就好比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宣王说:“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更严重呢!爬上树去抓鱼,虽然抓不到,却没有灾祸。以您这样的作为去满足您这样的愿望,殚精竭虑去干了,〔不但达不到目的,〕还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呢?〕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假设邹国和楚国打仗,王以为谁会胜利呢?”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这样看来,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抗拒大国,人少的国家也不可以抗拒人多的国家,弱国不可以抗拒强国。现在华夏的土地,有九个纵横各一千里那么大,齐国不过占有它的九分之一。凭九分之一想叫九分之八归服,这跟邹国抗拒楚国有什么不同呢?〔既然这条路根本行不通,那么,〕为什么不从根基着手呢?现在王如果能改良政治,广施仁德,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站立在齐国的朝廷,庄稼汉都想耕种在齐国的田野,行商坐贾都想把货物囤积在齐国的市场,来往旅客都想奔走在齐国的路途,各国痛恨本国君主的人也都想到王这儿来一吐苦水。若能做到这样,又有谁能抵挡得住呢?”

宣王说:“我头脑昏乱,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了;但希望您老人家辅导我达到目的,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不聪明,也不妨试它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而有恒定的信念,只有士人才能够做到。如果是一般人,就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也没有恒定的信念。若没有恒定的信念,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犯了法,然后再处以刑罚,这等于陷害。哪有仁爱的人坐了朝廷之位却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人们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一年到头吃得饱,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或逃亡;然后驱使他们往善良的路上走,这样老百姓要听从教导也容易。现在呢,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一年到头困苦,坏年成则要么死要么逃。这样,每个人要活一口气都怕做不到,哪有闲工夫学习礼义呢?”

“王如果要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基着手呢?每家都有五亩地的宅院,院里种满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衣了。鸡、狗和猪的畜养,不要耽误繁殖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每家都有百亩田地,不耽误他的农时,八口之家就可以吃饱肚子了。好好地办些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育他们,那么,须发斑白的老人也就用不着背负、头顶着重物奔波于道路上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绵衣穿,有肉吃,平民百姓不受冻饿,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未有过的事。”

【注释】

(1)采色:即“彩色”。

(2)便嬖:音pián bì,得到王的宠幸且朝夕相伴者。

(3)辟:开辟。

(4)朝:使其朝觐。

(5)莅:音lì,临。

(6)若:如此,后来写作“偌”。

(7)殆有甚焉:殆,可能。逢彬按,《孟子译注》:“有,同又。”似未达一间。a.周秦典籍中未见“殆又”,而其他“殆有”之“有”均本字。b.此句为孟子回答王所言“若是其甚与”所说,“有甚”作谓语。当时语言中,“有甚”常见,“甚”是“有”的宾语。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8)邹:国名,就是邾国,国土极小。

(9)盖:同“盍”,“何不”的合音。

(10)惛:同“昏”。

(11)若:至于。

(12)罔:同“网”,网罗,陷害。

(13)制:制定法度。

(14)死亡:逢彬按,《孟子》时代,“死亡”是一个短语,意为死去和逃亡;不是意为“死掉”的一个词。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15)轻:轻易,容易。

(16)赡:音shàn,足够。

(17)奚:何。

(18)盍:“何不”的合音。

(19)申:重申,一再地说。

(2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颁白者,须发花白的老者;负戴,背负和用头顶着(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