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为什么被称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后来怎么变成 “毒士”的?
贾诩为什么被称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后来怎么变成“毒士”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贾诩,字文和,是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的重要谋士。因其深谙为人处世之道,能在乱世之中寻得一栖之所,被人谓之算无遗策。因其所献计策或置人于死地、或陷乱于天下,因而也被后人冠之以“毒士”之名。
然而从魏晋直至唐宋时期,贾诩的道德都是为人所称道的,《唐会要》更将其尊为魏晋八君子之首。那么道德水准如此之高的贾诩,为何到了后世会变成了策动“文和乱武”,始终隐匿于帷幕之后的“毒士”形象呢?这其实需要从贾诩的早年经历聊起。
贾诩是西凉人,早年间曾被举荐孝廉并做了郎官,后因生病而辞官还家,却在返乡途中遭遇反叛汉朝的氐人武装,并被挟持起来。与贾诩一块遭到挟持的有几十人,然而最终却只有贾诩一人逃出生天。
原来在遭到氐人欺虐之后,贾诩向氐人谎称段颎是自己的姥爷,并明言将自己送回家后,可以获得足够的钱财。段颎是东汉末年平定西凉羌乱的名将,曾大破西羌、击灭东羌,并曾平定公孙举叛乱。氐人在作为羌人仆从之时,自然也知道段颎将军的名号,因而在听闻贾诩是段颎外孙之后,最终选择放了他。
然而只身逃出的贾诩并没有多大的喜悦之感,同行的伙伴皆遭杀害,而他却无能为力。此事对贾诩的刺激很大,也使得他养成了面临局势变动之后,寻求主动出击的行事风格。后来大将军何进的势力与宦官集团火并洛阳,凉州董卓在何进的调动下率军进入洛阳,贾诩作为董卓女婿牛辅的麾下,随同一起入京。
在关东十八路诸侯纷纷起事并会盟讨伐董卓之后,贾诩与李傕、郭汜、张济等人率军与江东猛虎孙坚作战,并最终大破孙坚,迫使其只带领一千残兵狼狈东逃。由此可见,贾诩的带兵能力不俗,不然也不会与李傕、郭汜、张济这些猛将共同率军征伐。
然而董卓专政终究不得人心,在司徒王允挑动吕布诛杀董卓指挥,朝廷的权柄被王允所把持。吕布虽曾为董卓部下,但其本人乃至麾下诸将实际上都是并州丁原的旧部。因而吕布与董卓的翻脸也就将西凉诸将置于险境,许多人选择回撤凉州以躲避王允、吕布等人的清算。
不过历史上的吕布政治智商并不低,只是处事过于天真。在吕布的设想中,诛杀国贼董卓之后,他就可以辅佐王允,一起匡扶汉室、兴复天下,将自己洗白,进而青史留名。只是铲除了董卓这样一位以军事武装掌控朝局的权臣之后,王允开始了一系列作死行径。他首先以“叹息董卓”为由诛杀了当时的名士蔡邕(才女蔡文姬之父),引发天下震惊。为此王允以“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作为托词来粉饰自己的残暴行为。
后来吕布曾建议赦免董卓旧部,并将董卓搜刮而来的财物赏赐给大臣和武将们,以求稳定人心。每当权利争斗、政权更迭之后,新的主事之人都需要尽快稳固人心。吕布之言可谓眼光卓著,奈何当时真正执掌朝政的人是王允。面对吕布的数次劝言,王允回复说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意思说董卓部众虽然都是被裹挟命令而来的无罪之人,但如若赦免了他们必定为使得这些人产生疑虑,还是干脆不要赦免的好。
按照王允的意思,即便西凉部众是被董卓命令才挟持朝廷的,但依旧要按照有罪论处,决计不能放过。这种诡异言论的背后,很可能是出于豪族世家对关西豪强的忌惮之心,但却令凉州人疑惑不已。到了后来,王允的言论传到了西凉,就演变成了“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董卓一人有罪,并且已经伏诛,结果王允当政之后却不问青红皂白的要置所有凉州人于死地?这虽是谣言,却被同为凉州人、甚至是董卓旧部的贾诩听闻了。
在贾诩心中,王允是一位残杀名士蔡邕,并且想要残杀全体凉州人的佞臣贼子。于是忿忿不平的贾诩在路上遇到撤军回凉州的李傕、郭汜等人后,阐述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贾诩告诉他们,听闻长安正在商议尽诛凉州人,不如率军杀回,打出为董卓复仇的旗号攻下长安,如若事情成功,则可以“奉国家以征天下”,如若失败再逃走也不迟。
为了救凉州人、为了平定天下,贾诩策动了李傕、郭汜等人,在喊出了“奉国家以征天下”的惊世豪言之后出发了。以贾诩的才能,如若想要逃走活命,其实并不困难,或许他想起了当年被氐人残杀的那些同伴,此时他不愿意再一次丢下凉州百姓不管,他要救人。
由于王允当政并不得人心,而凉州此时同样人心惶惶,因而李傕、郭汜等人凭借数量不多的军队,沿路一直获得不断扩充,并击败了王允派来的徐荣,并在抵达长安之时已经发展成为十万之众。而此时,长安城内亦有军队叛变,吕布最终战败逃走,而王允同样兵败被杀。
然而就如同吕布曾幻想同王允一道匡扶汉室,却遭到现实惨痛的敲击一样。当贾诩成功策动西凉军再度占据长安之后,看到的却是不计其数的大臣、百姓们被李傕、郭汜肆意屠杀。一时间哀鸿遍野、惨不忍睹。掌控朝廷的李傕曾向给贾诩封侯,却被其以“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的说词给拒绝了,随即又推掉了尚书仆射的职务。此时的贾诩已经看清了李傕、郭汜的为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为了保全朝廷,贾诩坚决反对李傕要将皇帝迁移到军营中去的想法,二人之间的裂痕逐渐公开化。见此情形,继承了叔叔张济兵权的张绣劝贾诩逃走,却遭其严词拒绝。贾诩表示自己深受国恩,绝不背离,并让张绣想走就自己走。
留下来之后的贾诩,展开了对李傕的毁灭行动。当时李傕与郭汜发生决裂,李傕为召集羌胡作为铁骑扈从,将宫中财务赠予他们,并告诉羌胡可以去宫中选取美女,作为攻打郭汜的酬劳。于是羌胡纷纷进宫询问汉献帝,索要宫中美女,吓坏了的汉献帝赶紧寻求贾诩的帮助,神奇的一幕发生了。贾诩秘密将羌胡大帅召集在一起吃了顿饭,以皇帝之名许以封爵重宝,最终促使这群人背离了李傕。
羌胡的离去虽然让李傕的势力受损,但他依旧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因而贾诩又暗中安排送走了汉献帝。虽然后来李傕、郭汜醒悟过来,再次联手追击天子队伍,却并未抓到皇帝,气的险些要对被追上的大臣们进行屠杀。又是贾诩挺身而出,霸气直言“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李傕只得作罢。此后李傕、郭汜持续衰落下去,并先后被灭(李傕被曹操消灭、郭汜遭部下诛杀)。
在协助汉献帝逃走之后,贾诩便离开了李傕、郭汜,转而投奔另一位董卓旧部,跟自己是同郡的老乡段煨(段煨虽为董卓部将,但并非嫡系)。段煨是段颎的同族兄弟,此时驻扎在华阴,与张济一样在乱世之中少有劣迹。他在华阴之时,主要依靠军屯养活军队百姓,不曾做劫掠之事,甚至曾自愿前去接济流浪中的汉献帝。贾诩显然是知晓段煨的事迹,故而特意前来投奔。
只是当贾诩来到华阴之后,迎来的却是失望。段煨行事虽然良善,却嫉贤妒能,眼见手下之人都崇拜贾诩,十分害怕自己的基业被贾诩夺走。为此段煨给予贾诩很高的待遇,却始终不曾放权。深感不安的贾诩得知张绣此时驻扎在宛城,于是秘密派人与之联络,商议投奔事宜。张绣听闻先前不听自己劝阻的贾诩,此时主动想要投靠非常高兴,并迅速派人接应贾诩。
在贾诩临走之时,周围众人大多奇怪他的选择,不理解贾诩为何要背离对他十分优待的段煨。贾诩却说,段煨多疑,对自己十分忌惮,早晚会动杀念,自己离开之后他会非常高兴,并且为了赢得外援而一定会善待自己的家人。而没有谋主的张绣却非常期翼自己的到来,因此离开段煨而投奔张绣,会让自己和家人都能得到保全,何乐而不为。
贾诩来到宛城之后,与张绣联手将这块地盘治理的井井有条。同时贾诩出使刘表,获得了于刘表之间的准盟友关系。然而就在张绣的势力开始蒸蒸日上之时,与之毗邻的曹操感到了威胁。当时曹操与袁绍的关系日趋紧张,为防止后方出现动乱,曹操决定先行南征张绣。而面临实力强劲、志在必得的曹操,贾诩给张绣献了一方妙计,投降!
由于不论是张绣还是贾诩,均没有鲸吞天下的远大志向,因而对于是谁登顶天下大位并不十分在意,所以也就直接投降了。并未短兵相接便获得了张绣的地盘,曹操显得十分高兴、十分志得意满,同时对张绣也就有所轻蔑怠慢了许多。燕雀不知鸿鹄之志,奸雄亦不明市井中人的所思所想。在曹操这样的乱世枭雄看来,手握地盘和军队却不思进取,必定是个怂包啊,于是他犯下了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曹操听闻张绣寡居的婶婶(张济之妻)姿色过人,便无所顾忌将她纳了,此事让张绣倍感屈辱。另外曹操看重了张绣的亲信胡车儿的勇猛,公然向以财物收买他为自己效力。这两件事情导致张绣对曹操心存愤恨和猜忌,最终在与贾诩商议之后决定反曹。
在贾诩的定计之下,张绣借口将军队驻扎到高地,并让身穿铠甲的士兵在路过曹操军营之时突然袭击。最终策划成功,张绣趁机突袭曹操本屯,典韦、曹昂和曹安民战死,曹操落荒而逃,双方由此结下了血海深仇。得胜之后,张绣率铁骑进攻曹操,却被曹军打的大败,不得不逃到穰城依附刘表。但在曹操北归之后,张绣却再度出击,并让南阳、章陵诸县又一次收归自己治下。
由于张绣势力的死灰复燃,曹操派遣曹洪南下,却被张绣所阻。曹操在南方的地盘被张绣、刘表等人不断侵入,怒不可遏的曹操最终决定再度亲政张绣。这一次,张绣不投降了,而是与曹军进行对耗,同时刘表派人前去截断曹操后路,又有传闻袁绍伺机袭击曹操后方,想要抢夺汉献帝。由于地缘上的劣势,曹操只得撤军回北方,重新将战略重点对准袁绍。
就在曹军撤退之时,张绣不顾贾诩劝阻,追击曹军却遭遇大败。败退回来的张绣原想向贾诩致歉,却被其催促立刻追击。收拢败兵的张绣再度追击,果真获胜。此事反映出贾诩对兵法的深谙程度之深,已经远远超过了许多同代人。张绣回军之后,向贾诩虚心请教这一败一胜之间的奥妙。贾诩也不吝言,指出张绣打不过曹操,而曹军之中其他人又打不过张绣的事实,并明言第一次曹军殿后的必定是曹操本人,随后曹操心急后方局势,因而一定会先行赶路而让他人断后。
然而虽然张绣和贾诩配合的亲密无间,奈何当时的中原形势已经给不了他们太多的时间了。此时的曹操、袁绍已经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地盘,成为实力最为强劲的两大诸侯。在双方对峙之时,张绣和贾诩决定寻求一位大靠山。其中张绣理所当然的认为应当选择袁绍,必定自己曾诛杀了曹操的儿子,双方结下了血仇。然而贾诩却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袁绍强盛,并不会特别重视己方的投诚,反而是曹操手握汉献帝,代表的法统正当性。另外贾诩认为曹操有称霸天下的远大志向,必定不会计较私怨的。
在经历了李傕、郭汜之乱之后,贾诩对人心的评判依旧过于肤浅和表面化。人性的复杂,又岂是只言片语所能解释清楚的。当时曹操相对袁绍处于劣势,故而在张绣贾诩以曹操集团是天下正统为理由而投降之后,曹操大喜过望,兴奋的对贾诩说他是让自己信重于天下的人。
纵观整个河北战局,曹操对张绣、贾诩的优待颇为丰厚,而张绣同样在官渡之战中力战有功”,贾诩更于关键时刻力劝曹操以获得大胜。然而河北平定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依据史籍记载,公元207年,张绣跟随曹操去柳城征讨乌桓,还没有到达就死了,被谥为定侯。然而依据《魏略》所言,张绣却是在一次曹丕请其吃饭时,诉说对他的不满之后,张绣心不自安,最终自杀身亡的。
不同于《三国志》,《魏略》是魏朝郎中鱼豢私撰的史书,里面有许多正史未能解释清楚的内容。其中就包括了流传颇为广泛的,曹操火烧麾下朝臣在官渡之战前私通袁绍的书信,以表宽宏大量、既往不咎的故事。只是依据《魏略》的记载,烧信之前曹操就已经暗地里派人看过并知晓了私通袁绍之人的名单。此后曹操曾发起过多次政治地震,未尝于此没有关联。也就是说,张绣的身亡很有可能也是曹操秋后算账的一个步骤。
而当张绣故去之后,贾诩在余下的岁月中仅为曹操出过两个计策,而大多数时候都低调到了极点。“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可见贾诩隐匿于帷幕之后的形象,更多的是处于自保的无奈之举。此时的贾诩,或许因为张绣的死而幡然醒悟,血仇岂是那么轻易可以化解的。当袁绍兵败,曹操成为北方唯一的霸主之后,贾诩当初劝谏张绣投奔曹操的那番话,也就没了得以确立的现实基础。
贾诩后来所献的两计,一个是赤壁之战前,劝谏曹操休养生息的建议。最终曹操没有听从贾诩的话,却遭周郎一炬,黯然北还。另一个则是随同曹操前往西凉与马超、韩遂作战。回到凉州家乡的贾诩是什么心境,史书上没有记载。然而面对马超、韩遂当时在西凉的杀戮劫掠行径,这一次也是贾诩在曹操阵营中最为积极的一次献策。正是在贾诩的出谋划策之下,曹操成功离间马超韩遂,并击败了两人。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所幸的是,在当初曹家公子之间争夺世子大位的竞争中,贾诩站在曹丕一方,赢得了曹丕的信任。公元223年,贾诩以77岁的高龄去世了,告别了这纷争不休的乱世。
正是因为贾诩一生的坦荡作为,因而被陈寿归入在《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中,将其与道德崇高的荀彧荀攸并为一传。然而到了明清时期,民间艺术形式喷发,在戏曲话本和小说作品的推动下,贾诩逐渐从“八君子之首”被描绘成为了一位阴险冷漠的“毒士”形象,让人噫吁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