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调军真的就几十万吗 清朝打仗为何只能几万人

大家好,这里是知秀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明清打仗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明朝调军一次就是几十万大军吗?清朝打仗为什么只能调兵几万人?两者之间的区别为何那么大?

明朝一调兵就几十万?不存在的。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史书记载的问题,第二是两个朝代军事制度的问题。

首先说第一点,史书记载的问题。

中国古代史书在作战人数的统计上水分都比较大,而且是年代越久远,水分越大。

相比之下,清朝史料的记录最为详实可靠,最接近真实的情况,而明朝尤其是明初期则不大可靠,所以才有了朱元璋朱棣动辄出兵几十万的情况出现。

更重要的是,早期史料记录非常模糊,调动兵力的数字既包含真正的职业兵,也包含随同的民夫等,所以数字显得就很多。而明中后期和清朝史料的记载就很明确了,从哪个地方调来多少兵,每一条都记录在案,并没有模糊地把辅助人员也记录在案。于是,数字的水分也就被挤干了,比较接近真实的状况。

其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与两个朝代的军事制度有很大关系。

明朝初期盛行卫所制,卫所制下军户世代从军,边镇还会通过设置军屯,世代戍守,自给自足,尽量不花朝廷的钱,所以明初全国的总兵力还是很惊人的。而且在军事调动中,主要涉及军户,而军户出人不单单涉及作战人员,也包括辅助人员,所以在统计中应该是把两类人算在了一起,显得人数比较多。到明朝中后期,卫所制瓦解,朝廷只能采用募兵制,放权给将领,而募兵的成本就要大多了,只能选择少而精的发展道路。打仗调兵时,作战人员与辅助人员也要分开,所以萨尔浒之战时,明朝最多也只能调集八万人。

清朝则不同,清朝的八旗制虽然本质上也属于制,但八旗兵是有财政补贴的。所以,为了尽量节省开支,不造成太大财政负担,清廷只能把八旗兵控制在一定范围。换句话说,八旗走的就是少而精的发展路线。

后来,康熙帝为解决三藩问题,又扩充了绿营。绿营人数虽多,但分布全国,且兼具国防军、武装警察、治安民警、交通警察、城管等多重性质,所以必须相对平均地设置在各省。这导致各地驻防八旗的设置也比较分散,因为驻防八旗的一大任务就是驻守地方要冲,以防备绿营的叛乱。

一旦发生战事,无论八旗还是绿营,都要从各省分期分批调动出来,麻烦缓慢不说,而且不能多调,一方面是因为调太多就没人控制地方秩序了,另一方面是因为调兵的饷银不是朝廷出,而是本省先垫上,最后再报销。但报销往往很麻烦,地方各省无形间就吃了哑巴亏,所以可调之多,调的时候更是跟挤牙膏似的,十分麻烦,能调几万人已经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