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提前传位,自号主父到底是为了什么?
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王。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通常给予的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嬴楚,第二位太上皇是汉高帝刘邦之父刘太公。不过,实际上,在秦庄襄王嬴楚和刘邦之父刘太公之前,就有一位君主扮演者类似于“太上皇”的角色,这位君主就是赵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于儿子赵何,赵何就是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自号主父。对于自号主父的赵武灵王,实际上就相当于封建王朝下的太上皇。那么,问题来了,好好的赵王不做,正值壮年赵武灵王为何要提前传位给赵惠文王?
一
首先,赵武灵王赵雍于公元前340年出生,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给儿子。彼时,他才41岁左右。对于戎马一生的赵武灵王,此时可谓正值壮年,完全有精力和能力继续承担赵国君主的工作。并且,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君主传位,往往都是国君临终之际,才会传位的。而在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根本没有病重的情况。
对此,在笔者看来,赵武灵王正值壮年,却提前传位给儿子,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两点。一方面,赵武灵王之所以提前传位给儿子赵何,就是希望赵何可以帮助自己处理朝政,这样自己可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外征战上。众所周知,在战国历史上,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了“胡服骑射”,这是赵国得以在战国七雄中崛起的关键。在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增强,于是,赵武灵王自然需要带领这一支精锐部队南征北战。
二
其中,就赵灭中山之战来说,是战国时代中期的战争。从公元前307年攻打中山国房子到公元前296年并吞中山国结束,共计12年的时间,赵国不仅除掉了心腹之疾,使得南北二地得以连成一体,领土的扩张也使国力强大起来。在消灭中山国的战役中,赵武灵王经常需要离开赵国都城,以便更好的指挥赵军,但是,赵国的朝政,自然也需要赵武灵王来处理。
长此以往,赵武灵王自然感到比较疲惫。于是,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于儿子赵何,赵何就是赵惠文王。在公元前299年的时候,赵灭中山之战正好也进入到关键阶段。因此,传位给儿子赵何之后,赵武灵王可以更加专心的对付中山国这一强大的对手。而这,无疑为消灭中山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大举进攻中山国,中山国国王投降,中山国被赵国消灭。赵武灵王将中山国国王迁往肤施(今陕西榆林),从而彻底攻占了中山国所在的疆域。除了消灭中山国,赵惠文王二年(公元前297年),赵武灵王来到刚刚夺取的云中、雁门二郡,结果在西河遇到楼烦王的部队。通过恩威并重的手段,赵武灵王成功收服楼烦,归附赵国后,大量的楼烦骑士脱离楼烦王而投入到赵武灵王的军队,这促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再次增强。
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在提前退位之后,赵武灵王不需要一直待在赵国都城邯郸,可以更好的南征北战。并且,赵惠文王非常贤能,在肥义等人的辅佐下,已经可以逐渐处理朝政了。另一方面,赵武灵王之所以提前传位给赵惠文王,也是担心自己在外作战,会有突然阵亡的风险。
四
最后,和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君主不同,赵武灵王自己经常亲自带兵打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遭到不测,到时候,赵国必定会大乱。进一步来说,即便先前已经册立赵何为太子了,但是,如果他还不熟悉朝政的话,匆忙即位,也很可能出现无法掌握大权的情况。因此,为了降低这一风险,赵武灵王提前让赵惠文王执掌朝政。在此基础上,即便赵武灵王在领兵作战的时候遇到不测,赵国上下也不会慌乱,从而不会给秦国、齐国、燕国、魏国、韩国、楚国等诸侯国以可趁之机。
不过,让赵武灵王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安排,终究还是在赵国引起了内乱。赵惠文王赵何四年(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赵雍遭遇沙丘之乱,被幽禁宫殿中,最终活活饿死。赵雍这位君主去世后,大臣追谥“武灵”,后人尊称赵武灵王。也即赵武灵王既然选择在赵国扮演太上皇的角色,就要接受赵惠文王不断执掌大权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赵武灵王想要收回权力,并分封给长子赵章,显然会引起赵惠文王势力的强烈反弹,进而导致自己落下了悲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