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万里长城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其作用只是抵御外族入侵吗?

万里长城在如今是一个著名景点,众多人关注的是它的旅游价值,但其实,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到历史价值就不得不提长城在古代的作用,当然在明了长城的作用之前我们更应该了解的是长城的由来即古代各个王朝为什么要建长城?现如今大规模被世人参观的长城又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呢?

长城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工程,时间跨度有两千多年,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的长城大部分都是明朝修建的。在先秦之前各诸侯国修长城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当然在和游牧民族毗邻的北方几国比如秦、赵、燕其修长城除了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外,它们还要在北部另外修建长城以抵御匈奴的进攻。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长城抵御各诸侯国之间互相进攻的作用不再,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依旧,为了防备匈奴的进攻同时也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秦始皇除了派遣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外,还将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在北部修建的长城与秦长城连接起来,然后筑起“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到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之后其余各朝修建长城的目的基本与秦朝相同都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掠夺。

难道长城只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么?当然不是,长城作为中国古代出名的防御工事,若仅仅只有防御作用岂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了,通过对长城的探知我们可以发现长城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简单以历史上的汉朝为例,在名将辈出的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不再是以和亲防御为主,而是主动进攻,这时长城就展现出了它的另外一层作用,作为反击匈奴的桥头堡,长城成为了卫青、霍去病等名将进攻的据点,以此为据点汉武帝终将匈奴驱逐至漠北,匈奴强汉朝弱的局面成为历史。

因此可以这么说长城作为一种军事防御工程,除了有最基本的防御作用外,它还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在一个王朝强盛期,比如汉朝中期、明朝初年,依托长城这个防御工事展开反击,成为王朝进攻的桥头堡。

其实长城除了有进攻和防御作用外,长城还有另外一种功能那就是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长城作为边境内外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经济有很大的互补性,游牧民族盛产牛马等资源,但种植业、制造业落后,比如冶铁,制陶,制瓷,纺纱织布等等这些行业通通没有。你有我没有的,我有你没有的,需求自然就产生了,在这种需求的刺激之下,互补的边境贸易蓬勃发展起来。长城作为作为农业经济与畜牧经济的分界区,许多关口成为交易的中心。当然这还有一个背景前提那就是自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在修建长城的同时边境的屯田和开发也同样进行,凡是修筑长城的地方,都要组织修筑长城的人和其随从家人,进行农牧业生产,以保证长城沿线的供应,直接目的减少了政府的支出,间接目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万里长城除了历史价值外,其人文价值也同样值得我们去探究,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等都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万里长城在古代文人墨客心中的分量,另外人文价值不仅体现在千百年来文人骚客对长城的情有独钟,长城本身比如嘉峪关、山海关以及长城附近的名胜古迹都体现出长城的人文价值。

长城之于中国犹如金字塔之于埃及,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当今社会我们要保护好中华民族的象征不仅要注重其旅游价值,更要深挖其背后的历史和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