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攻进皇宫后的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为何要杀那些人?

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被称为“永乐大帝”。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朱元璋生前一直想要将皇位传给长子朱标,但谁也没想到他却英年早逝,还没有活过自己的爹。朱标的死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加之他年纪大身体不好,所以就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的时候,大明的第三位皇帝朱棣这时心里就不痛快了。明明朱标死了以后最有可能继承皇位是自己,凭什么却让一个黄毛小儿得了便宜,他决定造反!但这位造反的皇帝攻入皇宫后却不着急登基,而是将宫中的美女全部杀光了,这是为什么呢?

01

朱棣的造反之路

想要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要从朱棣为什么造反说起,但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他就是想当皇帝。朱棣其实真的很痛苦,因为他不想造反,却想当皇帝。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命题,但在对于当时的朱棣来说却不矛盾。皇帝象征着权利,而造反则是当皇帝必须履行的义务。

就在朱棣还在造反与不造反间左右摇摆的时候,忽然出现的一个人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一个和尚说“大王若能用我,贫僧愿意送一顶白帽子给大王。”白加王就是皇啊,朱棣心理虽然还在犹豫,但皇帝宝座这个诱惑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大了。

朱元璋其实给朱允炆留了不少贤臣,朱允炆登基后,其中两位大臣就看出了朱棣的心思。他们呈表皇帝,希望陛下尽快对朱棣动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这时的朱允炆还没腾出功夫来收拾这个叔叔,他登基后,先后对他的几位叔叔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齐王动了手,将他们杀的杀,贬为庶民的贬为庶民。

朱棣将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他其实是想逃的,但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能逃到哪去呢?道衍,也就是当初那个和尚,继续向朱棣灌输着造反的理论,与此同时,朱允炆也在按部就班地准备削藩事宜,且他的眼睛始终盯着他那位战功赫赫的叔叔。

建文元年,朱棣派心腹葛城到皇城中见皇帝打探消息,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葛城这货竟然被策反了,策反的人居然还是皇帝本人。该仁兄主动交代了自己间谍的身份和朱棣的谋划,并对皇帝表示自己回去以后一定好好工作,争取早日将燕王一党消灭。

因为葛城回到朱棣身边后就不断地向皇帝告密,终于破使朱允炆连下了三道命令逮捕朱棣。眼看着事态发展已经不受自己控制了,朱棣也终于下定决心造反了。

02

火烧皇宫

灵璧之战彻底击溃了朱允炆的主力后,在皇城里的朱允炆彻底的慌了。他万万想不到削藩竟然会搞成现如今这个样子,皇位都快要保不住了。这时,一位名叫方孝孺的贤臣给朱允炆出了馊主意——割地谈判,麻痹朱棣。

朱棣已经打到了家门口,这破主意是个人用脑袋想想都是痴人说梦,可是朱允炆还是按照他的主意做了,并派出和谈的对象,朱棣的堂姐庆成郡主。

朱棣见到他这位堂姐,很平静地说:“我这次起兵是为了给父皇报仇,诛灭奸臣,效仿当年周公铺,希望皇帝答应我的请求。如果不答应我的话,我攻破城池那天,也希望各位兄弟姐妹能马上搬家。”说好听是搬家,说不好听就是赶走他们,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啊。

朱棣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后,发动了最终的进攻,在两个内应的帮助下,终于攻入了皇城。自此以后,大明的江山又易了主。此时成为孤家寡人的朱允炆坐在空荡荡的皇宫中,昔日身边的谋臣已经不见踪影,他大发雷霆,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火烧皇宫。

03

奇怪的皇帝

朱允炆一把火点了他住了这么多年的皇宫,然后不知所踪,成了历史上又一个谜团。朱棣在短暂的兴奋过后,立刻意识到自己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没做。他并没有登基称帝,反而是将那些反对他的人全部屠杀,历史上又一幕罕见的暴行开始了。

除了诛杀朱允炆时期留下的朝臣外,他还杀了另一批人,这些人就是皇宫的中女人。朱棣攻入皇宫的时候并没有见到到朱允炆,他认为只要朱允炆其人,他的皇帝就坐不稳,为了找出朱允炆的下落,他开始大肆屠戮皇宫中的人。

首批受害者就是宫中哪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们。朱允炆的时代虽然已成泡影,但为了防止他死灰复燃,朱棣还是决定赶尽杀绝。史料记载,朱棣为了找到朱允炆,曾“清宫三日”,而这“清宫三日”也并不像字面上把人赶走那么简单。

宫中美女如云,按照以往造反皇帝的性格,不是收为己用也不会全部杀掉。朱棣为了得到朱允炆的下落,挨个询问朱允炆的嫔妃,但这些后宫中的女人怎么会知道他的下落呢?朱棣大怒,为了防止日后生变,就将宫中的女子全部处死。

04

总结:

朱棣继位后,改国号为永乐。攻入皇宫时,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虽然屠杀了一大批人,但却并不能否认他在政绩的成就。他在位期间,不仅巩固了南北的边防,还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是个一心为民的皇帝,将靖难之役时满目疮痍的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现如今课本上耳熟能详的“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这位皇帝在背后支持的。郑和下西洋不仅不仅加强了中外的友好往来,还促进当时大明经济的发展。他的天下是自己打的,所以十分明白打仗对于国家的害处,他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当时大明国力之繁盛,史称“永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