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文史百科 > 正文

清朝科举制度是怎么样的?清朝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析

知秀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清朝科举制度是怎么样的?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清朝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就快来一起看看吧。

清朝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清朝要想参加由国家举办的正式科举考试必须要先参加科举的初试,而科举的初试中一共有三个环节的考试。

首先是童试,童试成功者,便可以进入督学考试,在这场考试中合格的就是秀才。这个过程就是初试中的岁试。之后还要参加三年一次的科试,在完成了这一考试环节后才能正式报考科举考试。

清朝科举制度正式的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先进行的是乡试,乡试三年才举办一次,参加此次考试的都是秀才,而秀才也是通过当地的科试而选拔出来的。只有成绩好的才会被推选去参加乡试,在乡试中考取了一定的名次后,第二年就可以参加会试,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举人,举人就是在乡试中考试合格的学员。

会试要进行两次的考试,在第一次考试合格后不久还会有复试,只有复试合格才能进入殿试,殿试就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道关卡了,而且殿试是由皇帝亲自考核 ,通过者就可以直接进朝做官了。殿试只有贡士才能参加,贡士就是在会试考试中合格的学员。

清朝科举制度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考查的题目以写作为主,包括唐朝以及汉朝多个朝代的文学作品。涉及范围较广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很高。八股文是考试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占考试中很大的比重。清朝科举制度是十分严密的,通过层层选拔,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通过清朝科举制度下的考试。

科举制度自从产生到它被废除,存在一千三百多年,黑格尔曾说“存在即是合理”,既然科举制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必然有它的优点。但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科举制也必然存在弊端。那么科举制服的利弊分别是什么呢?

科举制度是隋文帝根据前朝历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利弊创新的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是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选拔人才,这使得广大有志青年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为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并且消除了魏晋时期世族大家把持朝政的威胁,巩固了统治阶级地位,促进国家安定统一。

科举制的优点还有就是因为它不限制参加科举考试的对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读书狂潮,促进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而且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不断的丰富着中国文化。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朝代都有它的盛行的、巅峰的文学。科举制度带来的全民学习,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文坛巨匠,极大的充实了中国传统文化。

说过了科举制度的利,那它的弊在何处呢?纵观历史,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到了明清即封建社会后期,政府采取八股取仕,科举制的弊端就日益显现。八股文,有着严格的固定格式,而且所考内容仅限于儒学经史,这些都严重束缚了考生的创新思想,成为钳制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扼杀了创新能力。

八股取仕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的进步,从而导致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滞不前,也使得中国从此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因此从科举制度的利弊中看出,社会需要发展,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科举制度也将会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