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波希战争(三):普拉提亚战役与提洛同盟崛起的真相
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了稳固帝国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波斯人要求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城邦改为君主制,从而导致爱奥尼亚叛乱,今天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给大家说说当时的具体情况。
爱奥尼亚人是希腊文明的一支,其中的代表城邦就是雅典。因为文化同源和商贸利益等因素,以雅典和埃雷特里亚(均为爱琴海西岸的爱奥尼亚人城邦)为主的希腊人随即卷入战乱,并与波斯军队在小亚细亚周旋数年之久。正因如此,当波斯平定叛乱之后,立即开始筹备对希腊本土的入侵事宜,意图对雅典人展开清算。由于海运经验匮乏,波斯第一次远征时因遭遇“阿陀斯风暴”无功而返。第二次远征则因受制海运能力,兵力无法形成数量优势,最终在马拉松战役惨败。此后经过十年筹备,波斯军队终于再度发起远征。
公元前480年,薛西斯一世在位期间率领数十万军队,沿着达达尼尔海峡(搭建了浮桥)进入欧洲,用海陆并进的方式来到希腊半岛中部,并与希腊联军先后在温泉关和萨拉米斯海湾展开激战。作为扼守南部阿提卡半岛的重要关卡温泉关,以斯巴达300勇士为核心的数千希腊军队与波斯陆军鏖战于此,但终究因波斯军队另辟蹊径,遭遇失败。不过以雅典战舰为核心的希腊海军,却在狭窄的萨拉米斯海湾凭借灵活的船身和坚固的船首重创了波斯舰队。由此,双方陷入了短暂的僵持之中,并很快进入了新的博弈阶段。
波斯、雅典与斯巴达的外交博弈
由于遭遇两次海上风暴,并在萨拉米斯海战中惨败,波斯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这导致滞留在希腊半岛上的数十万陆军难以维持正常供给。然而,这一次远征毕竟是筹备十年之功,关系到帝国威望,因此在考虑再三之后,薛西斯一世的女婿马铎尼斯率领一支精心挑选后的波斯精锐留在了希腊。据希腊史书记载,这支马铎尼斯军的数量高达30万,但结合考古论证,应当只剩下10万出头了。彼时,波斯军队盘踞于马其顿和塞萨利盆地,并挺进了阿提卡半岛北部,与南方的雅典和斯巴达进行对峙。
波斯人之所以敢于在大军后撤的情况下,依然留下了一支精锐,是因为不论是马其顿、塞萨利盆地诸邦还是阿提卡半岛北部的底比斯,看起来都对波斯人保持了相当臣服的态度,这让薛西斯一世和马铎尼斯确信他们依然可以在陆地上占据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斯巴达和雅典这两大强邦之间存在根深蒂固的矛盾,并且双方的地缘防御方向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波斯人已经做好了外交分化、各个击破的打算。事实上的确如此,斯巴达位于希腊最南端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北部的雅典刚好成为他们抵御波斯人的屏障,因此起初并不愿意主动在陆地上帮助雅典。
雅典方面的反应非常直接,那就是如果斯巴达在科林斯地峡(连接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北部阿提卡半岛的狭窄陆面)设防,全然不顾雅典城的安危,那么雅典舰队(占据希腊舰队一半左右)将脱离希腊海军独自离去,让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陷入波斯海军的威胁之下,这显然是斯巴达人无法承受的压力。事实上,面对斯巴达的犹豫不决,雅典人确实这么做了,他们打算波斯人一旦南下,就从海上远遁移民至亚平宁半岛,将斯巴达人彻底暴露在波斯的铁蹄之下。公元前479年,失去雅典的希腊舰队在爱琴海中心区域的提洛岛布防,这里远离两侧陆地,是为斯巴达预警波斯海军东西的最佳位置。
最终,雅典人的战略讹诈产生了效果,斯巴达人最终屈服,并率领伯罗奔尼撒城邦军队赶赴阿提卡半岛协助雅典人防御波斯军队。至于另一侧的波斯人,眼见雅典人依然不准备归附,并且希腊半岛的产出的确难以继续维持已经精简的波斯大军,故而客场作战的他们率先向南进发,并与希腊联军在维奥蒂亚地区(阿提卡半岛中部)遭遇,大战一触即发。
普拉提亚战役和米卡勒海战
在斯巴达人还在犹豫不决之时,出于各个击破的考虑,波斯军队就已经先行南下奔袭雅典城了。缺乏斯巴达人支援的雅典人并没有独自抗击敌人的勇气,他们将人口和财富转移至雅典西侧的萨拉米斯岛上,留给了波斯人一座空城。波斯人很快抵达城下,并且焚毁了雅典,这对斯巴达造成了强烈的心理震动。唇亡齿寒之下,斯巴达人加快了兵力动员。
斯巴达人的动向(雅典被焚毁后数天,斯巴达人就率领伯罗奔尼撒同盟北上)让波斯人始料未及,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下一步的部署。由于依然存在对马拉松战役的阴影,波斯人并未将决战的战场选择在雅典附近平原,虽然开阔的地形有利于骑兵迂回作战。他们之所以转战至阿提卡半岛中部的维奥蒂亚地区,是因为此处是底比斯和雅典两大强邦的传统势力分界线,而底比斯人纵然不会全心全意的支持波斯,短时间内也必定不会投向传统地缘竞争对手雅典,最终双方在普拉提亚展开大战。所谓普拉提亚,原本是指维奥蒂亚地区的一个希腊城邦,因面临底比斯的威胁而长期站在雅典一边,并在马拉松战役中曾派兵助战雅典。不过温泉关战役之后,普拉提亚就已经被波斯军队扫平了。
原本,波斯人是将防线设置在阿索普斯河北岸,这样既可以确保后方安全(底比斯控制区)、又可以发挥波斯骑兵在开阔地带的机动优势。不过希腊联军显然也明白这一点,他们背靠山地列阵,以此确保自身重甲步兵的优势。最终身处客场、急于求胜的波斯军队率先推进,并在诱敌失败之后发起总攻,却因内奸泄密(疑似马其顿人)惨遭失败。就在普拉提亚战役进行的同时,希腊海军也主动游曳至爱琴海东岸的爱奥尼亚地区,向停泊此处的波斯海军发起猛攻。此时的雅典舰队因为斯巴达人的北上,重新归队希腊海军。经过了萨拉米斯海战胜利后的希腊人,信心满满地挑起海上战火,并在米卡勒海角将波斯海军覆灭,即米卡勒海战。此战之后,希腊海军一路北上直抵达达尼尔海峡,将波斯人在欧洲的据点尽数拔除,双方开始隔海对峙。
提洛同盟与《卡里阿斯和约》
经历了萨拉米斯海战、普拉提亚战役和米卡勒海战三次惨败之后,波斯帝国的第三次远征以失败告终。从此波斯帝国丧失了西扩的兴趣,却因此点燃了雅典人东扩的欲望。掌握了爱琴海制海权的雅典,再度燃起帮助小亚细亚半岛西侧的爱奥尼亚人同胞独立,并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政治、经贸网络的蓝图。从公元前478年开始,波希战争双方的攻守之势发生转变,以雅典为首、包括爱琴海诸岛以及小亚细亚半岛沿岸的希腊人城邦在内的“提洛同盟“成立了。
经历了三次失败之后,波斯帝国已经清楚自己的实力边界在哪里了,也可以容忍希腊半岛独立于帝国版图之外,却无法接受雅典人将自己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海岸线剥离出去的举动。因此,提洛同盟与波斯帝国又陷入了长达30年的拉锯之中,并最终以希腊人占据优势而告终。爱奥尼亚地区毕竟是爱琴海商业文明的传统区域,其地缘特征决定了波斯人难以占据绝对优势。如果雅典向东方内陆扩张,那么波斯人将拥有更大优势,但这并不符合海洋同盟的战略目标。最终双方于公元前449年签署了《卡里阿斯和约》,提洛同盟成功获得了爱琴海沿岸地区的殖民、贸易权力,甚至占据了达达尼尔海峡的枢纽通道。当然,希腊人也向波斯帝国承诺不会干涉和影响波斯在小亚细亚腹地和其他地中海沿岸波斯疆域的统治。
综上所述,由于爱奥尼亚叛乱和马拉松战役,雅典已经成为波斯帝国的耻辱。为了维护“万王之王”的威望和波斯帝国的稳固,大流士一世用十年时间筹备了第三次远征,并在薛西斯一世在位期间最终成行。然而虽然在陆地取得温泉关战役胜利,并一度焚毁了雅典空城,却先后遭遇了萨拉米斯海战、普拉提亚战役和米卡勒海战三次惨败,最终不得不退出希腊半岛。此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波斯纠缠30年,并最终签署《卡里阿斯和约》,划分了双方的势力范围。
在整个波希战争中,雅典是出力最大同时也受益最大的城邦,从此依托于提洛同盟的雅典俨然成为地中海地区的海上霸主。战争后期,雅典人将提洛同盟设置在提洛岛上的金库迁至自己城邦之内,从而过渡成为“雅典帝国”,对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构成严重威胁,并最终导致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拉开了希腊城邦时代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