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历史上秦腔是什么起源?发展历史怎么样?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下面由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中国古代,陕西、甘肃一带属于秦国,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同时也孕育着一方的民俗文化,苍茫无际的黄土高坡,没有遮拦的漫长平原,创造了秦人的耿直与倔强。在日复一日的漫长时光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秦人,在汗流浃背的农活之余,总是习惯吼上几句秦腔。

著名的摇滚歌手郑钧也是陕西人,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全中国,没有哪个地方的音乐像陕西的秦腔一样,直接、豪放、苍凉、呐喊,其他地方的音乐都比较含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古诗的秦腔与现代的摇滚音乐较为类似,大批的新生代摇滚音乐人在陕西破土而出,而秦腔就这样被誉为“摇滚始祖”。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艺术的历史地位值得肯定。但发展到现代,作为传统艺术的秦腔,又面临着一定的发展困境与阻碍。

一更将根据秦腔的发展历史以及改革创新,做出简要的分析。

秦腔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戏曲一般根据地名而得名,比方说京剧、豫剧、徽剧等等。秦腔也不例外,发展到今天,秦腔已经成为了现存最古老也是最大的剧种,因此秦腔被赞誉为“百戏之祖”。那么秦腔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本文简单用一句话概括:“形成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昌明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

① 秦腔的起源

秦腔的起源,放在今天也是一个谜团,但可以知道的是,是在中国西北地区开始兴起。作为百戏之祖的秦腔,可追溯于先秦时期。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秦人用秦乐、秦声歌唱《诗经》中《秦风》,就是秦腔最早的起源。而中国古代陕西、甘肃一带属于秦国,因此称之为“秦腔”。但是关于秦腔形成于先秦时期的理论,仅仅靠文字还不够,史学家并没有找到任何实质证据,但却有直接证据表明秦腔形成于唐代。

相传在唐朝时期,唐玄宗李隆基设立演唱宫廷乐曲以及民间歌曲的梨园,梨园中有一位乐工名为李龟年,他所作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而称之为“秦腔”,这或许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发展到宋朝时,宋词深刻影响了秦腔,而秦腔的内容变得日趋完美。

② 秦腔的完整与成熟

秦腔是相当古老的剧种,由于当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再者就是梆子击节时发出“恍恍”的声音,于是也被俗称为“桄桄子”。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乱弹”一词,在中国的戏曲声腔中含义很多,也有的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曾把京剧称之为“乱弹”,但更多的是用于以秦腔为主的梆子腔的总称。

秦腔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逐渐完成。明朝万历年间,秦腔已经不是单单只局限于某一地区的表演,而是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都有所体现,唱响于华夏大地,可谓名不虚传。

清朝人陆次云在《圆圆传》中描绘到:“李自成入北京,召陈圆圆歌唱,自成不惯听吴歌,遂命群姬唱 ‘西调’,操阮筝、琥珀,自成拍掌和之,繁音激楚,热耳酸心……”

这说明到了明代末年,秦腔已经基本定型并渐趋成熟。

③ 秦腔的昌明与传播

到了清朝,尤其是乾隆时期,著名的秦腔旦角演员魏长生,大大推动了秦腔在京城的影响力。根据刊印于清朝乾隆五十年的《燕兰小谱》记载,当时在京城可考的秦腔名伶有魏长生、陈银官等21人,剧目27部。

秦腔在清朝中叶以后,不但几乎遍演了全国,它在广东的支派“西秦戏”,还在清末时到达新加坡、印尼等国进行演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为此,它曾和昆山腔、弋阳腔、柳子腔,被誉为全国戏曲的“四大声腔”。

秦腔的特点及代表作

① 特点

“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棚要翻。”这首歌有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秦腔高昂激越强烈急促的特点,贾平凹在《秦腔》这篇散文中,也通过秦腔的高亢清越,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丰富塑造人物形象。

除此之外,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演唱时,须生、青衣、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唱乱弹”。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的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

秦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激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又兼备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② 代表作

秦腔所表演的剧目大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历史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超过千本,其丰富量位居我国三百多种剧种的榜首。

除了《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玉虎坠》、《和氏璧》、《麟骨床》等观众比较喜爱的曲目外,还有《双锦衣》《新华梦》《三滴血》《韩宝英》《卧薪尝胆》等新戏。

拿《玉虎坠》来说 ,以东汉初年农民起义为背景,阐述了民间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生死离别,剧情一波三折,情感表达丰富,承载着人民的精神寄托,充分体现了它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秦腔艺术的创新

著名的秦腔表演艺术家,赵扬武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某种程度上来说,秦腔是老年人的艺术”。赵扬武先生承认,秦腔缺乏年轻的观众,在当前“快餐式”社会的发展中,秦腔似乎难以立足。因此为了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注意秦腔、欣赏秦腔,并发扬秦腔戏曲文化,秦腔艺术本身也做出了一些创新与改革。

① 改革与创新秦腔戏曲剧本

首先,秦腔戏曲最根本核心的便是剧本,尽管这些剧本所表达的情感被抒发的淋漓尽致,但经过了上千年的演绎,它们在观众心中早已没有了新鲜感,甚至人们在观看秦腔表演时,早早便已猜到了结局。

因此在继承秦腔戏剧的同时,对其剧本进行了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将秦腔戏曲的剧本与现代生活进行结合,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这才会逐渐成为现代人们喜闻乐见的秦腔艺术。

② 融入现代艺术风格

不知道大家是否在2016年的春晚上,听过这样一首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这首歌是由歌手谭维维以及华阴老腔艺人共同表演。那么,“华阴老腔”与本文介绍的秦腔有何关联呢?

华阴老腔共分为阿宫腔和弦板腔两个大类,而这里面的阿宫腔也称北路秦腔。从大方面概括来说,华阴老腔是秦腔的一种。《华阴老腔一声喊》这首歌是中国摇滚与民间传统艺术融合的典范,而秦腔融合了现代艺术风格,更是让观众感到震撼。

由此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网络媒体途径,认识到了传统戏曲艺术——秦腔。总而言之,将秦腔融入现代的艺术风格,是其进行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 创造群众喜爱、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秦腔作品

秦腔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生长在黄土地上的祖祖辈辈,它不止出现在戏剧界,也体现在了影视、音乐、以及文学领域等等。

著名的作家贾平凹曾经写过《秦腔》这样一篇散文,字里行间展现了这片黄土地上的风土人情;陈忠实在长篇小说《白鹿原》中更是描绘了农村演唱秦腔的画面;导演张艺谋在其电影《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更是直接采用秦腔,这些无一不在展现着西北土地上的热血。

这些作品都是十分经典,并且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在这其中,秦腔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结合地域以及文化的特征,立足于秦腔戏剧艺术的特点,才能创造出更多观众喜爱的秦腔作品。

秦腔的历史意义

秦腔以汉族的艺术文化为主体,并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音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丝绸之路与其他民族文化艺术交流的结晶。虽然秦腔仅仅分布在中国陕北地区,但实际上秦腔承载的感情及热血无比深厚。它象征着华夏人民对于感情的抒发,这一艺术是土生土长,并且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脑海中。

除此之外,被称为“百戏之祖”的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上的瑰宝,也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为研究汉族文化、追踪古老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秦腔也是传统戏曲音乐发展的根基,更是华夏文化被弘扬得淋漓尽致的最好诠释。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秦腔的历史意义十分深远,而秦腔在现代所做出的改革与创新,更是让这一古老艺术逐渐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秦腔唱出了陕北人的灵魂,也唱出了西北黄土地的千年风土人情。或许一些现代人会这样认为:秦腔没有京剧的雍容华贵,也没有黄梅戏的婉转柔情,也没有流行音乐的朗朗上口。

但无论有多大的舆论,秦腔都坚持成为其本身,如同一碗烈酒一般,呐喊震耳欲聋,如同奔丧者的哀嚎让人痛彻心扉。如果说有的戏剧婉转耐听,让人舒适惬意。那么秦腔就如同呐喊一出悲剧,让人痛彻心扉,大概秦腔的特殊魅力,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