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崖山海战到底有多惨烈?宋军为何会选择跳海

崖门海战等是1279年中国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崖山海战,绝对足以让宋国刻骨铭心,丞相陆秀夫,面对大批元兵的追杀,只能带着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跳海。随后10万人的大部队,也跟着陆秀夫一起跳入海中,为什么他们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和元兵进行最后的决战呢?

崖山位置在广东省新会市,1279年,南宋和元朝在这里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海战。元兵这边的领导人叫张弘范,他的父亲叫张柔,虽然在辽国生活,但却是一位汉族人,曾经和蒙古军还有过战斗。

一、殊死一战

张柔在当地有一股不小的势力,蒙古军打过来的时候,他带着附近的父老乡亲和蒙古军血战,但寡不敌众,最后归降于蒙古,蒙古军这边还任命张柔为行军千户。张弘范是张柔的儿子,自然也是汉人,可他对同族丝毫不留情面,动起手来干脆利落。

南宋朝廷从临安逃到福州,之后又逃到广东,最后已经没有地方能容身了,只能跑到崖山海,张弘范亲自带人进行追杀。崖山海战发生时,小皇帝不过才八岁,辅佐他的忠臣是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和文天祥,文天祥我们都知道,是有名的忠臣。

可惜在大战开始前,文天祥已经被抓起来了,现在只有陆秀夫和张世杰能为皇帝分忧。重担全落在了他们身上,打仗张世杰负责,朝廷的内部事务陆秀夫负责。

崖山海后面是山,前面就是大海,地势非常险峻。张世杰效仿曹操,把一千多条战船用铁链全部连接在一起,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气,要和元兵一决生死但是结果没有悬念。

一开始,元兵想趁着风势点燃大火对宋军进攻,张世杰早料到了他们会这样,他先是把船的表面涂满泥土,让火烧不起来。又在每条船上放置一根足够长的木头,顶住元兵的火船不让他们靠近,这样就烧不到宋军的船只了。

张弘范见强攻不行,就断了宋军的后勤通道,宋兵们在海上只能吃自己随身携带的食物,也没有淡水可以饮用,海水肯定是不能喝的。张弘范趁着宋兵精疲力竭,又发起猛攻,但是宋兵斗志昂扬,一时间元兵久攻不下。

二、王朝的陨落

元兵大部队赶到后,利用人数优势再次发动进攻,宋军四面受敌,只能疲于应对,渐渐地,宋军的船只逐渐被毁。在庞大的兵力面前,宋军毫无疑问的战败了,丢掉了他们最后的落脚点。宋末三杰之一的左丞相陆秀夫,忍不住仰天长叹,难道天要亡我宋朝吗?

其实他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也做足了心理准备。在海上四处漂泊的那段时间,陆秀夫一直记载着身边发生的事,临安城沦陷,还有皇帝的成长,他全部都会记录下来。他决心要书写宋朝历史,不想让宋朝就这么风轻云淡地消失。

同时要让后人知道,每个国家和朝代最后都会灭亡和沦陷,但是宋朝为了自己的存亡,一直付出着努力,他们斗争到了最后一刻。把书写好之后,陆秀夫找来礼部侍郎邓光荐,把书交给了他。并说如果你能从这场战争中活下来,一定要把这本书发扬光大。

安排好一些事物之后,陆秀夫下了决心,他先让妻子跳海,接着又逼自己的儿女也一起跳海。然后找到皇帝赵昺无奈地说,国土丧失,子民颠沛流离,您身为皇帝,应该为国尽忠,不然无言面对所有的百姓和列祖列宗。

赵昺这时候只有8岁,他能懂什么呢?对死亡甚至一点概念都没有,除了慌张的点点头之外,别无他法,陆秀夫随即带着小皇帝跳入了大海之中。杨太后听到皇帝去世的消息,痛哭流涕,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最后也跟着一起跳海了。

三、有骨气的大宋人

宋军大部队10万人,只有极少数的人逃出生天,这群人一直准备东山再起。剩下的大部分士兵官员,还有随行的亲属和奴仆,全部集体跳海自尽,人数多达10万以上,至此,南宋帝国彻底灭亡了,在最后关头,他展示出了南宋应该有的骨气。

指挥这次战役的张弘范,也凭借这场战争取得了天大的功劳,从此之后平步青云。得意忘形的张弘范,在崖山岛上的一块巨石上面,写下了一行大字:“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张红焕的确有资本嚣张,亲手毁灭一个王朝,换成任何一个将军都会感到无比骄傲。

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是被他亲手抓到牢里的,最后死在了狱中,陆秀夫和张世杰也都是被他打败后跳海自尽,可以说三个人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全部死在了他的手下。

虽然最后宋朝没有打过元兵,但他们仍有10万人,如果殊死抵抗的话,不会给元兵造成重大打击吗?为什么他们全部选择跳海自尽呢?因为拼死抵抗已经没意义了,已经被四面包围,要不自尽,要不全战死,然后最后一位皇帝也被俘。

宋朝已经名存实亡,就算胜利了,他们也只是回到乡下,过起隐居生活,古代人又相当看重忠孝,所以他们才会选择自杀明志。这一点尤为让人钦佩,相比于靖康之耻,汉人更加看重气节,所以果断选择全部自尽。

而且这十万人里,有好多军人已经受伤了,能战斗得所剩无几。其余大部分的都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和军属,面对铺天盖地的元军,根本没有多少抵抗的余地。

历朝历代又有谁能逃脱这个宿命呢?事物发展鼎盛衰败灭亡,都是常规操作罢了。只是对那些选择舍生取义,选择气节风骨的人仍旧怀有敬畏之情。

四、总结

投降也许很容易,也能保全有生力量。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旦有了第一次投降,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宋亡以后,儒生往往是王炎午、留梦炎之辈。就是因为多出了这个选项,打不过就投降。结果就是成了蒙古,满清的奴隶。

这是整个民族的哀歌,所以现在才重识民族凝聚,民族精神。不怕打不过,就怕打都不打就投降。本来能胜也是败了。宋末三杰与南宋军民的气节让人敬佩,比起苟且偷生的宋钦宗和宋徽宗,宁死不屈,才是这个国家应该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