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世界史 > 正文

法国大革命期间路易十六是怎么死的?路易十六的断头台之路

在公元1789年7月14日,平民阶层(即第三等级)法国民众攻占了巴士底狱,拉开了大革命的序幕,导致国王路易十六退居幕后。那么法国大革命期间路易十六最后是怎么死的呢?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8月,国民议会草订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但该宣言虽然做出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却并非宪法。制宪国民议会从1789年开始起草宪法(但直至1791年才初步完成)。到了1790年7月14日,攻陷巴士底狱的周年纪念活动中,路易十六公开宣誓将维护宪法,捍卫力君主立宪制政体,并得到了绝大多数法国民众的拥戴,继续将其视为法国国王。然而到了1793年,路易十六还是被推到了断头台,这期间的法国究竟发生了什么? 攻占巴士底狱之后,法国政局主要由国民议会军政府主持。1789年10月,因有谣言说王后玛丽·安东尼在凡尔赛宫储存大量粮食,引发大量出于饥荒状态的妇女开始武装游行(其中夹杂着众多男扮女装的国民卫队士兵),并挺进了凡尔赛宫与路易十六的卫兵发生小规模冲突。于是国王一家被迫迁往巴黎杜伊勒里宫,行为受到了极大限制,被监视起来。有理由推测,谣言的发起者应当是革命队伍内部对君主立宪派不满的势力。

虽然此时革命的矛头直指国王,但由于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且路易十六本就不是一位持强势立场的君主,故而在拉法耶特侯爵和米拉波等人的劝说下,路易十六开始公开支持制宪会议和君主立宪制,并签署了大部分法令。如此,反对君主立宪派的势力,其算盘落空了。 在路易十六签署的众多法令中,其中有一条要求教士必须宣誓效忠国家、法律和国王。这在如今看来是理所应当之事,但在当时天主教笼罩下的法国,很多忠于罗马教会的教士却深感遭到冒犯而拒绝宣誓。与此同时,保王党势力也在暗流涌动。许多教士和贵族因国王签署了部分制宪会议的法令侵犯了自身的利益,开始怀疑(或者是有意散播谣言)国王的处境危险,于是数百名年轻的贵族前往王宫,却于守卫(或者说是监守)王宫的国民卫队发生冲突,一些贵族甚至遭到了殴打和辱骂,这让路易十六愤怒不已。

1791年4月,当路易十六准备前往巴黎郊区的一座城堡参加教会的复活节活动时,却被大批市民围堵,无法走出杜伊勒里宫的大门。此时的法国各地,局势已经十分紧张了,此事更促使国王下定决心准备出逃。当时各地的保王党的反革命叛乱此起彼伏,但都很快被镇压下去了,局势一片混乱之下,许多贵族收拾行囊细软纷纷移民国外。贵族们主要流出的国家是英国和西班牙,此事被称为“自我移民”。国王也想逃亡,但路易十六对英国并不信任,于是他在一位将领的建议下选择逃亡边境上将军的家里躲避。只是当路易十六成功离开巴黎之后,便不再费心隐藏,反而多次下车与附近乡民交谈。在这位颇具爱民情怀的国王眼中,这些都是自己的子民。

按照原计划,国王夫妇将于仆人交换服饰,并且于深夜出逃。然而由于拉法耶特(自由派贵族)和当时的巴黎市长巴伊意外来访,导致国王行程推迟了两个小时。而前期出逃的顺利又致使国王不再隐藏身份。虽然一路上许多人已经察觉国王的身份,并且没有作出反应,但最终还是东窗事发。

国王出逃失败之后,制宪议会迅速裁定,并确定了法国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但国王在出逃之前留下的政治遗书《致所有法国人》中,在解释逃亡理由之时,明确谴责制宪会议从王室手中剥夺了外交、军事和地方行政权力,并宣布他在1789年6月23日以后批准的全部法令无效。这虽然导致制宪会议的空前团结应付来自保王派势力的危机,却也引发革命派内部对废黜国王的讨论。 由于国王出逃时间和其留下的政治遗书,实质上相当于路易十六自愿放弃了王位,并且改变了拥护革命的态度。这就导致人们开始商议为何不建立一个共和国,要知道此时的英国虽然是君主立宪制度,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却早已通过《独立宣言》确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体制。于是认为法国不需要国王、不需要君主立宪制度的呼声越来越大。

1791年7月17日,民众开始在战神广场召开集会,征集签名以表达不要国王而要共和国的愿望。许多人认为国民制宪议会不够激进,革命内部正式出现派系争斗了。此时受国民议会领导的军队前去广场尝试安抚民众的情绪,但在集会民众中间,开始出现许多激进分子朝军队投掷石块。军队起初相当克制,屡次朝天鸣枪警告。然而枪声响起之后,民众对军队的厌恶更加强烈,最终军队选择开枪射杀,造成了造成五十人死亡,上百人受伤。战神广场大屠杀事件,恶化了温和的君主立宪派与激进改革派之间的关系。 在战神广场事件发生之后,国王的地位出现动摇,这导致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利奥波德二世联合另外一个德意志强邦普鲁士王国特烈威廉二世,共同发表了《皮尔尼茨宣言》,表达了支持路易十六回归王位,不支持法国大革命的立场。其中的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二世正是法国王后玛丽·安东尼的亲哥哥。两大强国之所以此时干涉法国革命,根本原因还是担心革命运动会波及到自身,被自己国民所效仿。《皮尔尼茨宣言》发表于1791年8月,或许普奥两国只是表达一个政治立场,并未立马进行军事干预。然而法国民众对此却显得十分警惕。

自从大革命爆发以来,法国依旧处于破产状态,平民忍饥挨饿、政府财政亏空。因此为了转嫁民众视线并掠夺财富,1792年4月国民议会决定向奥地利宣战。这对于路易十六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在君主立宪制度下,一旦法国获胜,则现有制度和国王的地位将得到稳定;而如若法国战败,则作为王后哥哥的奥地利皇帝,将会帮助国王重新掌控权力。宣战对国民制宪议会同样有两个好处,除了掠夺战利品以缓解国内财政压力之外,法国革命党人可以凭借战争宣传革命,尽可能的扩大革命影响力,以此来摆脱大革命爆发后在欧洲的政治孤立状态。于是法国军队首先决定攻打奥属领地尼德兰地区,但随即普鲁士就站在奥地利一方对法国宣战,造成双方在战场上陷入了僵局。 普鲁士的参战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便是普军直接侵犯法国领土,对革命形成实质性的干涉。并且入侵法国的普鲁士布伦斯维克公爵发表了《布伦斯维克宣言》,公开表明打算推翻法国革命军政府,让国王重新统治法国意图。此事促使革命激进派怀疑国王路易十六与普鲁士签署什么秘密协议,并将其视为叛国者。就这样,激进改革派决定彻底罢黜国王,废除君主立宪制。 1792年8月,巴黎人民二次起义之后,普选产生的国民大会宣布废除王权,君主立宪政体转变成了民主共和政体。从君主立宪派中分离出来的布里索派(后来普遍称为吉伦特派)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9月,法国军队击败了奥地利干涉军队。而国王和王后一家,更遭到了囚禁。此时一批比吉伦特派更为激进的革命派系正在巴黎和全国各地对任何有可能与王室、贵族有联系的平民进行肆意屠杀,导致巴黎1400多人在短时间内惨遭杀害,法国国内局势变得更加糟糕。 当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不久,法国与普鲁士军队陷入了瓦尔密僵局。没有君主立宪制政体作为依托的路易十六,即使法军获胜也无法获取声望了。而战场上的僵局,更使得外国军队无力支持国王恢复王位。

但留下国王终究是一个隐患,对于激进改革派来说,路易十六不仅是保王党的信念寄托,同时也是被推翻的君主立宪派的标志。最终当外部威胁暂时得以解除之后,1793年1月路易十六被送丧断头台。他的妻子玛丽·安东尼将于9个月后被执行死刑,只是那时的法国已经不再是吉伦特派掌权了。

通过对法国大革命期间,从攻占巴士底狱到路易十六被执行死刑期间的事件逻辑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梳理出革命爆发之后,不同势力之间是如何对峙演变的。正因在这段错综复杂的势力演变中,法国政体从君主立宪制一步步过渡到共和民主制。国王路易十六的影响,也日益从对革命的正面转为负面,难逃噩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