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次汴梁保卫战,最后结果怎么样?
北宋第一次汴梁保卫战,最后结果怎么样?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宋钦宗上位后,也想使用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因为谁也知道,汴梁就不是一个适合与敌人决战的地方,尤其是敌强我弱的背景下。
但大家对此都是齐声反对:我们支持你取代老皇帝,是为了让你率领大家保卫汴梁城,绝不是为了帮你夺权。
诏引纲立于执政之末,因启奏曰:“闻诸道路,宰执欲奉陛下出狩避敌,果有之,宗社危矣。且道君皇帝以宗社之故传位陛下,今舍之而去,可乎?”帝默然。
虽说汴梁绝不是一个决战的好地方,但朝廷投入的资源越多,守住它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徽钦二帝都坚决坐镇汴梁主战,那么帝国的资源自然会最大限度地往汴梁方向集结。
在这种背景下,虽然说决战的结果依然是凶多吉少,但是谁也不敢说它肯定会败。
问题是,如果宋徽宗和宋钦宗先后率人离开汴梁的话,他们不但会带走大量的军政资源,更不可能让更多的军政资源向汴梁方向集结了。
在这种背景下,汴梁城能不能沦陷,就只能求老天爷保佑了。
关键是,一旦朝廷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对于留守的军政官员来说,那将是一种灾难。因为,朝廷玩空间换时间,你留守在兵微将寡的汴梁城,应该怎么做呢?
逃跑?你可千万别这样冲动。如果你敢逃跑,朝廷直接赏你一个临阵逃脱的罪名,你的脑袋估计是保不住的。
投降?你也千万别这样冲动。因为,朝廷现在是以空间换时间,你敢投降金国,除非金国愿意时刻保护你,否则万一某天朝廷的军队杀回来,直接赏你一个汉奸的罪名,你的脑袋估计也保不住。
对此,只要看看后来张邦昌的下场就可以知道了。
按行军五大要素来说,朝廷以空间换时间后,留守的官员现在只有两种选择了。第一种选择是坚守城池,第二种选择是以身殉职。
这两种选择也许都会死,但朝廷会追认你为烈士,你的老婆孩子还会享受烈士遗属的待遇。所以应该何去何从,你可得考虑好了。
基于汴梁城老百姓的利益,他们也希望皇帝留守在汴梁城内。因为只要皇帝留下,他肯定会尽全力调动帝国各地的军队前来护驾。这样一来,城内老百姓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全。
我们知道,不论怎么折腾,绝大多数的老百姓也不可能背井离乡、拖家带口的向后方转移。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朝廷搬迁了,大多数老百姓恐怕只能留在开封城附近,接受前途未卜的命运。
而且,在各种宣传中,金军早已成了杀人魔王,所以,人们自然希望朝廷会全力保卫汴梁城,自然不希望皇帝会率众离开汴梁城。
当然了,你也千万别想着,金军来了也是为了统治这里,绝不是为了烧杀抢劫,所以金军来了,我就和金国亲善友好。
因为你这种想法,就是标准的汉奸想法,如果你真这样做了,那就是标准的汉奸行为,等朝廷的军队明天杀回来,你能有好果子吃?
只要我们知道上面的道理,自然就会明白,如果汴梁城陷落了,普遍官员、老百姓的命运,通常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他们似乎只能在夹缝中左右为难。
既然如此,大家自然不会希望朝廷迁都,当他们一听宋钦宗也打算逃跑(美其名曰空间换时间),当然是纷纷劝阻,而劝阻的理由永远是冠冕堂皇的。
总而言之,希望皇帝率领我们保家卫国,帝国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皇帝千万要以国家、民族、祖宗大业为重啊。
更主要的是,什么叫汴梁不适合战略决战?因为古话早就说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坚守汴梁怎么了?
更主要的是,汴梁的城墙不够高吗?汴梁的护城河不够深吗?汴梁的储备不够多吗?皇帝您呆在这种地方都没有安全感,跑到其它地方就有安全感了?
敌人既然可以渡过黄河,当然也可以从汴梁一路追到江南去;敌人既然可以从幽州一路打到汴梁,当然也可以从汴梁一路追到长安去。
关键是,敌人是骑兵,您想迁都,能不能跑到目的地都是个问题啊。到时,您让金军的骑兵在路上给堵住,就更危险了。
千言万语一句话,我们必须得坚守汴梁城。
更主要的是,宋徽宗逃跑时,时间已非常紧迫了。宋钦宗再想逃跑,也根本没有时间啊。因为金军的前哨已到了汴梁城下,逃跑估计更没有好下场。
既然如此,大家自然只能坚守汴梁城了。
只要皇帝留在汴梁城内,宋钦宗基于自己的安全,肯定也会想方设法,让最多的军政资源向汴梁方向集结,因为就不顾国家民族利益和别人死活,还考虑自己的死活呢。
你也别说,宋钦宗夺权成功,而且还在大家的劝说下留在了汴梁城,所以大量的军政资源,开始源源不断的向汴梁方向集结。
总的来说,第一次汴梁保卫战时,大宋军队的阵容还是非常豪华、强大的。
更主要的是,第一次汴梁保卫战时,金军的准备也不充足。
金军是兵分两路南下的,现在杀到汴梁城下的,只是宗望率领的东路军;宗翰率领的西路军,因为没有拔掉太原那个大钉子,所以一直无法南下。
在这种背景下,金军在汴梁城下的军事力量,本身就不是太充足。问题是,即使如此,宋军也让金军打得不敢露头。
宋军为什么不敢露头呢?按许多人的想法,自然是皇帝、执政官胆小怕死。对此,我前面分析过,皇帝、执政官从来不会因为这种理由不敢出战。因为,只要他认为能打胜,就是死一百万人,也轮不着他们死啊。
所以,决策者不敢让军队出战。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如果不开战,大宋皇帝直接指挥的军队,就会占据汴梁城附近的众多据点。
在这种背景下,大宋皇帝无论是战是和,都会拥有足够多的筹码,
如果开打了以后呢?大宋皇帝可以直接指挥的军队,可能会很快一片狼籍的,到时,大宋皇帝无论战和,都会因为缺乏筹码而处处受制。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大宋皇帝、执政官,都不敢轻易下令让军队出战。
既然宋军不敢出战,就只能和谈了。而金军统帅宗望(完颜宗弼的二哥),提出的和谈条件,那就叫一个狮子大张嘴:要金5百万两、银5千万两,牛马万匹,稠缎百万匹。
这个数字,实在可以称得上惊人了。
要知道,大宋给辽国一年的岁币也就是三十万两匹。金国现在开的这个数字,估计相当于大宋给辽国二百年的钱。
割让黄河以北三个军事重镇(太原、中山、河间)。要知道,答应这种条件,就等于丧失了整个河北地区。
而且,为了证明你们和谈有诚意,让亲王、宰相来当人质。
这些条件,哪一个也是大宋难以答应的。但是,现在为了让金军赶紧离开,只能试着与他们和谈。
在这种背景下,康王赵构、副宰相张邦昌便代表朝廷,进入金国军营展开和谈。
抛开先入为主的内容,当时的赵构、张邦昌都是有一股英雄气的。因为在当时背景下,进入金军军营,实在称得上前途未卜。
因为在主战声音响彻云霄的时候,到金营负责和谈,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他们随时会成为死间的。
想当年,郦食其到齐国谈判,韩信突然发动偷袭,直接就把齐国打了个滥七八糟;后来,唐俭到突厥那里谈判,李靖突然发动突袭,直接就把突厥打得一厥不振了。
现在,康王赵构、副宰相张邦昌在金营谈判。如果大宋军队发动偷袭,会是什么结果呢?从理论上,应该可以把金军打得大败。
当然了,这样一折腾,负责谈判的人会是什么命运,只能求老天爷保佑了。
从国家的利益来说,牺牲一个亲王和副宰相,就可以取得一场重大战役的胜利,这种牺牲应该是可以考虑的。
因为赵构后来修成正果了,所以据说,赵构在到金营前,就对自己哥哥(宋钦宗)说,如果国家需要,不要顾虑我的生命安全。为了国家、民族、百姓,必要时请向我开炮。
如果张邦昌后来修成正果,张邦昌在到金营前,肯定也会留下类似的豪言。为了国家、民族、百姓,必要时请向我开炮!
从情理上,赵构、张邦昌都会留下类似的豪言。因为,在当时背景下出使金营,本身就存在着太多的风险,而且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更好的完成相关的工作。
否则,你肯定是还没有出城,就因为自己吓自己,而弄出各种丑态,最后谁也会认为,你不是一个适合这项工作的人。
因为,你现在是代表朝廷的形象,如果你还没有出门,就副魂不守舍、两腿发抖的样子,到了金营,让金国人拿刀一恐吓,那还不敢定做出什么丑态呢!
如果出去和谈的人,就这副德性,大宋帝国与金国谈,能谈出什么好条件来?
一个人接受类似的工作后,那与走上战场的人一样。你越怕死,你越死得快。因为,你真的怕的要死,恐怕腿也是软的,心也是乱的。就凭你这种德性,还怎么应对各种未知的问题呢?
看到赵构、张邦昌进入金营后,大宋帝国就开始玩死间计了。
总而言之,我们的亲王、宰相在金营中,金军肯定认为我们不会偷袭。我们这样发动一场偷袭,肯定能取得大胜。只是这样一来,我们的亲王、宰相就只能求上帝保佑了。当然了,为了国家、民族、百姓,他们肯定也愿意接受这种牺牲的。
结果呢?偷袭敌营的军队,被金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这次军事行动的规模有多大?后世史书上各种版本都有。
据主和派所说,这次军事行动规模非常大。总而言之,主战派误国误民,所以再也不能让他们瞎指挥了。因为,我们的军事资源,会在他们这种瞎指挥下,损失殆尽的。
帝满意平仲必成功,既而失利,宰执台谏交言西兵勤王之师及亲征行营司兵为敌所歼,无复存者,帝大惊,有诏不得进兵。
据主战派所说,这次军事行动规模非常小。总而言之,也就损失了几百人罢了。所以,只要皇帝愿意,我还可以天天晚上,都给金军这样来一下,总而言之,不把金军打得逃离汴梁城下,绝不罢休。
蔡懋会问,行营司兵所失才百馀人,而西兵及勤王之师折伤千馀人,馀并如故。
据金国方面的记载时,当时是四十万大军偷营,让金军打了个落花水。
二月丁酉朔,夜,宋将姚平仲兵四十万来袭宗望营,败之。己亥,复进师围汴。
哪方的说法可信呢?我们难以确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负责这次军事行动的大宋最高指挥官,在这次偷袭战结束后,就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了。
平仲劫寨不利,传者以为乱兵所杀。靖康末,复忠州刺史。帝思其才,命所在访之。或云平仲隐九江山中。
而且,这是一次计划重创金军主力的偷袭。从这层意义上,它的规模肯定不会太小。
当然了,这次军事行动,估计也没有主和派说的那样大,也没有金国方面记载的那样大。因为,损失真有这样大,金军估计就趁胜一鼓作气,攻破汴梁了。
不管怎么说,这件事结束后,金国直接就质问大宋朝廷:你们也太不讲信义了吧?我们诚心诚意和你们和谈,你们怎么就偷袭我们?
朝廷的解释,这是李纲背着皇帝做出的决策,现在朝廷已把他撤职了。
听到李纲被撤职的消息,北宋境内一时群情激愤,因为李纲组织军队一心与金军打仗,皇帝怎么可以撤李纲的职呢?
问题是,从工作的角度来看,李纲负责这样重大的一项任务,居然以彻底失败结束,并且让朝廷的外交工作陷入困境,能不接受一定的处罚吗?
更主要的是,这样重大的外交危机发生后,大宋和金国总得有个说法吧。
当然了,主战派那是纷纷高呼,我们大宋帝国凭什么要给金国一个说法,反正已撕破脸了,我们就继续攻打金军吧!
问题是,就宋军一再表现出来的战斗力,皇帝哪敢这样做呢?
对于皇帝而言,他并不怕听到巨大伤亡的战报,因为帝国家大业大,死个十万二十万人,那就是毛毛雨雨。真正的问题是,我方巨大伤亡的背后,是敌人有多大的伤亡?
说得简单点,大宋伤亡一万,金军伤亡三千,宋钦宗也敢壮起胆子继续和他打。因为,我大宋体量多大,你金国体量才多大?我拼血也把你拼死了!
问题是,宋军的失败常常是溃败。这种失败,宋钦宗即使只是想一想,也会有些绝望。在这种背景下,你如果强迫军队继续发动进攻,肯定会让三军充满恐惧不安的气氛。
在接受采访时,大家都是不怕死的,都是愿意为国家、民族牺牲自己的。问题是,真的上了战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宋军从收复幽云开始后,所面对的失败,都是溃败。这种失败,本身就会让三军将士有一种说不出的绝望。因为,当他们被驱赶上战场时,他们恐怕都会问自己,我们这是去打仗呢?还是去送死呢?
战斗一旦开始,士气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士气没有了,三军将士到了战场,恐怕都是想着如何逃命。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时候,一旦野战开始,就不是在打仗,而是在接受屠杀。
在这种背景下,让军队选择一些城池、险要地形,和敌人周旋,是一种最优的选择。这种选择,也许会让朝廷处于被动,但数量庞大的军队存在,占据着众多有价值的点,敌人再牛,也无法席卷广阔地区。
最简单而言,这样众多的朝廷军存在,有几个人敢出来当汉奸呢?问题是,当这些朝廷军消耗殆尽后,哭着喊着要当汉奸的人,也许都会漫山遍野。
这个宋军偷袭金营的军事行动,最大的受益者似乎是康王赵构。
因为,宋军偷袭金营失败后,金军统帅就把康王赵构叫过来了。总而言之,你们朝廷昨天偷袭我们的军营。你知道,你作为人质,意味着什么吗?
赵构一脸坦然的神情,让金军统帅感觉有点困惑。
在此前,金军统帅就发现,赵构有着过人的体能和骑射能力。现在看到赵构这种坦然的神情,实在有点不敢相信,他是一个深宫中长大的皇族亲王。
更主要的是,朝廷好像也没有在意这个人的死活啊。否则,他们怎么敢轻率的偷袭我们呢?
以金军当时的情报,实在无法判断赵构的真实身份。所以,他们实在有点怀疑,赵构就是一个冒充皇族亲王的将门之子。
于是就让大宋朝廷换一个人,他们可以确切知道身份的皇族亲王。
如果不是金国要求换人,赵构恐怕就无法摆脱金国的控制了;这样一来,随后的南宋开国君主就不可能是他了。
最后,朝廷面对扑天盖地的舆论压力,还是与金国达成了和议。于是,皇帝下诏割让河北三镇给金国;至于金国要的金银,经过讨价还价,凑了一大笔银子;并且让肃王进入金营当人质,总算把金国人打发走了。
看到金国军队拿着战利品撤走时,主战派更是豪情大发了,应该追过去打金军,绝不让他们这样逃走。
但是,胆小怕事的皇帝,哪敢支持这种行为呢?
当然了,看到主战派这样豪情大发的样子。军方的大佬们,自然也纷纷表态。请皇帝下令,让我们去追击金军。但是,胆小怕事的皇帝,哪敢支持这种行为呢?
甚至而言,从南方返回的徽宗皇帝,进入汴梁后,责备钦宗皇帝的第一句话也是,金军撤走时,你们怎么不追击?如果我当时在汴梁城,我肯定会下令追击金军的。
李纲说,当时肃王在金营中当人质,所以我们没有派军追击金军。宋徽宗当时就火了,为了国家、民族、天下苍生,牺牲我一个儿子算什么?你们竟然因为这种理由,错过全歼金军的机会?
道君曰:“敌退,师方在河,何不邀击?”纲曰:“以肃邸在敌营故。”道君曰:“为宗社计,岂复论此!”
看到宋徽宗这种大言不惭的样子,主战派李纲的第一反应,恐怕就是想吐。至于主和派,恐怕就更想吐了。因为,你这么牛,为什么连敌人的面也没有看到,就直接选择跑路呢?
如果别人这样大言不惭也就算了,就你这种怕死鬼也说这种话,真不怕被雷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