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时晋国的公室为何没能阻止?真相是什么?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知秀网小编带来的文章。
众所周知,在春秋时期,晋国是非常强大的诸侯国。但是,在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家族之间的较量,导致晋国公室逐渐衰微。公元前453年,在晋阳之战中,魏赵韩三件消灭了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废为庶民,晋国正式消亡。
由此,对于晋国来说,在三家分晋后最终走向灭亡。值得注意的是,瓜分晋国的魏赵韩三家,都不是晋国的宗室,而不是异姓的卿大夫家族。对此,可能有人要问了,在三家分晋时,晋国的公室为何没有站出来阻止三晋呢?就这一问题来说,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晋国的公室力量太弱了。而晋国的公室力量为何太弱,晋献公这位君主可谓难辞其咎。
一
晋献公(?—前651年),姬姓,名诡诸,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年。对于晋献公的父亲晋武公,原本不是晋国的君主,而是曲沃武公。公元前678年,杀死晋侯缗,吞并晋国,这才成为晋国君主,并被称之为晋武公,也即这属于小宗取代大宗的情况。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去世,其子晋献公继位。
公元前669年(晋献公八年),晋国大夫士蔿对晋献公说:“原晋国的公子们人数很多,不诛杀他们,将会发生祸乱。”因为得国不正,晋献公也担心这些晋国公室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在晋国大夫士蔿的劝说下,晋献公做出了屠戮晋国公室的决定。在此基础上,晋献公派人把原晋国诸公子们全部诛杀,而建都城,命名为“绛”,开始以“绛”为都城,也即晋国将都城从曲沃迁到了“绛”。
二
对于晋献公来说,不管是清除晋国公室,还是迁都,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晋国晋献公的屠戮,晋国公室力量几乎损失殆尽。但是,庞大的晋国还是需要众多的人才来执掌。于是,晋献公不得不依赖异姓卿大夫。比如晋献公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荀息生子荀逝敖,荀逝敖生子荀林父、荀骓、荀首,分别为晋国中行氏、程氏、智氏这三家卿大夫家族的始祖。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晋无公族的情况,晋献公可谓难辞其咎。除了屠戮晋国公室,晋献公引发的骊姬之乱,更加剧了这一趋势。公元前666年(晋献公十一年,《史记》则作十二年或十三年),骊姬受到宠爱,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于是派人劝说晋献公,导致晋献公的太子住在曲沃,重耳住在蒲地,夷吾住在屈地。别的公子也都住在边境上,只有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在绛城。
三
在骊姬之乱中,晋献公一开始册立的太子被杀,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则跑到了其他诸侯国。至于其他晋国公子,又一次遭到了屠戮。经过骊姬之乱,不仅晋国公室再次受到重创,连晋国的国力也因此受到损伤。公元前651年(晋献公二十六年)九月,晋献公去世。在晋献公去世后,诸公子争位,晋国大乱。在秦穆公的帮助,公子夷吾即位,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继位后,背信弃义,诛杀大臣,晋国上下都很不顺服他。公元前637年九月,晋惠公去世,其子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公元前636年,晋怀公被迫出奔高粱,很快被即位为晋文公的重耳派人杀死。对于晋文公重耳,虽然是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后,也不得不继续重用异姓卿大夫家族,因为晋国公室实在是无人可用了。
四
最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在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这直接导致晋国形成了六卿执掌大权的局面。至于晋国公室,则没有人可以跻身六卿之中。当然,在晋国和楚国、秦国、齐国争霸的过程中,这些卿大夫确实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晋国得以称霸中原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笔者看来,如同唐朝中后期的藩镇一样,这些卿大夫家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尾大不掉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唐朝的灭亡和藩镇割据存在直接的关系,而晋国的灭亡,也和卿大夫势力的壮大存在直接的关系。公元前453年,在晋阳之战中,魏赵韩三件消灭了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总的来说,三家分晋导致晋国走向灭亡,而三家分晋局面的形成,无疑和晋献公这位君主的决定和行为存在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