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陶弘景为什么被称作山中宰相?他在古代科技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贡献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有“山中宰相”之称。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人,他们不喜欢出世做官,而是喜欢隐居于山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隐士,但这些隐士又因为名气太大,反而往往和当世的朝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人甚至能对时局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其中,又以南朝梁时的“山中宰相”陶弘景为代表。

陶弘景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在当时是一个具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他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药物、棋琴书画乃至阴阳五行,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古代科技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贡献。

陶弘景自幼就有不同常人的想法,10岁的时候得到了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后,便不分昼夜地研读,并从此有了养生的志向。

陶弘景曾对人说:“仰视青云,目睹太阳,感觉不是很遥远的事了。”

陶弘景15岁时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十七岁就以才学而闻名于世。

宋升明元年(477年),陶弘景21岁的时候,宋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两年后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

由于陶弘景才名在当时很高,萧道成便把他封为诸王的陪读,并授予奉朝请的官职。

齐永明十年(492),36岁的陶弘景无意于仕途,特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后,退隐于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不与世交。

从此,陶弘景就在这里隐居了下来,他常常说:“这座山的下面是道教的第八洞天,名叫金坛华阳之天,周围有一百五十里,从前汉代的时候又咸阳三茅君修炼成仙,来掌管这座山,所以叫它茅山。”

陶弘景还在山里修建了一座道观,自称华阳隐君,开始跟随东阳人孙游岳学习道家的符图经法。

陶弘景在此弘扬上清经法,并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对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金丹冶炼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据统计,作品多达七八十种。陶弘景也成为道教“茅山宗”的开山祖庭。

陶弘景还编订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真灵位业图》,其中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

502年,萧衍代齐建梁,是为梁武帝,萧衍和陶弘景很早就有交情,两人之间书信问候就一直没断过,等他当了皇帝后,友谊更加深厚了,“恩礼愈笃,书问不绝”。

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陶弘景咨询,鉴于此,总有达官贵人到陶弘景隐居的山里去拜访,所以,时人才给陶弘景取了个“山中宰相”的称号。

虽然梁武帝对陶弘景恩遇有加,但梁武帝又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比较笃信佛教的君主,因此,在南梁那种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也不得不接受佛教。

有一次,陶弘景做梦梦到佛祖传给他《菩提记》,并称他为胜力菩萨,于是,陶弘景在醒来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mào)县(今浙江宁波)礼阿育王塔去发受戒,成为一位佛道兼修的传奇人物。

其实,陶弘景此举,实非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陶弘景隐居于茅山长达四十五年之久,在八十一岁那年去世,死的时候容貌颜色都没有改变,梁武帝下诏赠他为中散大夫,谥号贞白先生,并派皇宫里的官吏为他料理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