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孙髯翁曾为大观楼撰写一副长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楹联,泛指对联,因在古时多悬挂于楼堂亭殿的楹柱而得名。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古人写诗作文,十分讲究对仗,比如我们熟悉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诗句都充满了音律美、画面美而成为千古传唱不衰的名句。

楹联再细分还有春联、喜联、寿联、挽联、亭台楼阁对联等。楹联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我国把楹联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般来说,对联言简意赅,字数相对比较少,三五字、七八字,或者十几个字是比较常见的。

在猪年春晚中,岳云鹏和孙越表演的《妙言趣语》相声,岳云鹏提出上联是一万个字,下联就得一万个字,孙越表示办不到,岳云鹏戏言贴同样的报纸不就实现了吗?

虽然一万个字的对联没有,但是,在今云南省昆明市大观楼上,有一幅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的楹联,上联90个字,下联90个字,合计180个字,乃是清朝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专为大观楼撰写的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在这幅对联中,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作者发出了无限的感慨:

那些名垂千古的英雄豪杰们,都已随着滚滚的历史长河悄然地流去了:千古一帝的汉武帝,为了打开西南通途,曾在长安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大唐皇帝唐中宗曾册封南诏,立铁柱刻颂功德;宋太祖赵匡胤手挥玉斧,划疆立界,让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走甘肃经四川,占云南灭大理,招降吐蕃,继伐中原。

这一系列宏伟壮观的景象,费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倒海之力,然而,这一切犹如彩楼帘外萦绕的朝云,不等珠帘卷起,便在潇潇的暮雨中消失了。

那些歌颂功德的词句,都随着那断碣残碑淹没在了夕阳和农家的袅袅炊烟里。而留给我们的只有附近寺庙里传来的钟声,江岸边那点点的渔家灯火,天上南飞的两行秋雁,还有那睡在山林间文人雅士醒后的一身清霜。

每每想到这一切,怎能不令人为之感叹!此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堪称千古佳作。

孙髯(1711-1773年),字髯翁,号颐庵,自号蛟台老人,清代民间著名学者,祖籍三原,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自幼聪颖好学,尤以诗文超群,幼时赴童试,因不愿受搜身之辱而愤愤离去,未应科举,终生为一平民,自号" 万树梅花一布衣"。

孙髯翁为滇池大观楼题写的这幅楹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著名史学家郭沫若称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孙髯翁还曾为自己写过这样一幅挽联:

这回来的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