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元春支持金玉良缘到底是因为什么?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这是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婚姻,串联起了“金玉良缘”、“木石姻缘”之争,可谓是红楼梦一书的重中之重。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正统礼数占据绝对地位的封建社会,貌似贾宝玉婚姻的决定权在其父母贾政、王夫人二人手中,最多再加上一个祖母史太君,贾宝玉是她从小带大的,如果贾母老人家发话,应有相当的分量,贾政不敢不听母亲的话。

但还有一个人却总被忽视,那就是贾宝玉的亲姐姐贾元春,她早年入宫当了女史,后又被册封为贤德妃,作为贾家政治地位最高的“女人”,她对贾宝玉的亲事应有相当的发言权。

故而坊间亦有笑谈:赫赫荣国府,不过是靠两个女人撑起来的,一个是贾元春,她撑起了贾家的政治脸面,另一个则是王熙凤,她凭借精明强悍的管家之才,一力扶着大厦将倾的贾家。

而熟读《红楼梦》的读者,都会清楚地记得这么一个情节:端午节赐礼,元妃给贾宝玉、薛宝钗一样的分量。且看第28回原著所记:

(袭人)说着,命小丫头来,将昨日的所赐之物取了出来。只见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道:“别人的也都是这个么?”袭人道:“......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金姑玉郎,是这样写法。】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第28回

贾宝玉听完,亦疑惑称: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吧。

贾宝玉小孩天性,从小和林黛玉耳鬓厮磨,两小无猜,故而受到赐礼后,还在比较礼物的差异。而明眼人则能管中窥豹,看到这赐礼背后的意义:元妃相中了薛宝钗,想要促成金玉良缘。

这个推断并非笔者无端猜测,一方面脂砚斋批语以“金姑玉郎”四字指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元妃省亲发生在《红楼梦》第18回,此后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妃亦曾赐礼,众姊妹的分量皆是一样,如何过了短短三个月,到了端午节赐礼,元妃便改变了这个份量?前后赐礼的变化,也在暗示元妃相中宝钗的事实。

关键在于,元妃为何会这么明目张胆地赐礼,明示自己对金玉良缘的支持呢?元春的这种做法很不妥当,因为贾母并不同意金玉良缘,她老人家一直有促成宝玉、黛玉的想法。

而且按照正常流程,即便元妃相中薛宝钗,也会先跟父母、祖母等人商量一番,再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才对。否则元妃这边不明就里地胡乱赐礼,很有“先斩后奏”的强势意味,这不符合元春的性情。

而如果元春提前跟贾母、王夫人、贾政等人打过招呼,就会明白:贾母本人更赞同木石姻缘;贾政则认为贾宝玉年纪尚小,还没有到定亲的年纪,眼下还是好好念书才对;唯独只有王夫人,她比较倾向于促成金玉良缘——薛宝钗是她的外甥女,和王夫人有血缘关系,亲属关系更近。

换言之,元春如果真的提前征求过长辈意见,断然不是不会这般赐礼,换句话说:元春是被某个人给蛊惑了,她误以为家里人皆赞同让宝玉迎娶宝钗,这才公然赐礼表示态度,而这个人只可能是王夫人。

要分析这一点,就要秉承《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笔法,从原著细细探寻蛛丝马迹,且看第16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贾琏曾详细描述过“省亲”政策的来由:

贾琏道:“如今当今体贴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故启奏上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防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第16回

也就是说,贾家人要见元春,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省亲,也就是书中第18回所提到的“元妃省亲”,大观园又称“省亲别墅”,就是为了接待元妃;

第二种就是“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说得直白些,就是说每月的二六日期,贾家的女眷们可以进宫来看望元妃,陪着她聊聊天说说话之类的。

贾母年事已高,即便进宫看望元妃,应也是偶尔,大部分时间应该都是王夫人进宫看望自己的女儿,很有可能王夫人趁着这个机会,给元妃吹了吹耳边风,让其误以为贾母、贾政皆认准了薛宝钗为贾家的儿媳妇,元妃这才敢于端午节赐礼公开表示自己对金玉良缘的支持。

而这恰恰也解释了元妃对金玉良缘的支持为何显得虎头蛇尾:纵观整本《红楼梦》前80回,元妃站队金玉良缘,只有赐礼这一件事,再无任何其他举动。

因为第28回“元妃赐礼”后,紧接着第29回,贾母就搞了一个“清虚观打醮”,拒绝了张道士的做媒,而张道士口中那个家世相当,年龄十五岁的姑娘,大概率就是薛宝钗(第22回,宝钗刚过十五岁将笄之年的生日),贾母的婉拒等于公开表示不赞同金玉良缘,元妃至此知道宝玉婚事,各方意见并不统一,便再未公开表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