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展现了陆游报国心切却壮志难受的悲愤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他的尚书右丞陆佃的孙子,生于北宋灭亡之际,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以诗成名,虽然词的成就不如诗,但其爱国热情可与诗相辉映。他用前半生行走在祖国的苍茫大地上,用后半生完成了一个壮士最悲凉的等待。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今天要说到的一首词,就充分展现了陆游报国心切,却壮志未酬的满腔悲愤。这首词作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底,陆游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从南郑前往成都。那时的他已经四十九岁了。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贵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敧[qī]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我们来看陆游生平,宋孝宗即位后,赐予陆游进士出身,但是陆游因为坚持抗金,遭到了主和派的排斥,屡遭黜免。
后来,陆游从军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此地处川陕要冲,自古为军事重镇。在这里,大大激发了陆游的爱国热情,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这首词在最开始描述了三组典型的军中生活,这是陆游追忆他在南郑军营的日子,完美地呈现出了一个满怀诗情的诗人又是战士的生动形象。
看起来,陆游一直在描述一个拥有过人的勇气和智慧的才人,但最后一句却将文韬武略,壮志豪情一笔抛开,以自谦自责的口吻,写出了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其中,也暗含着词人对当时朝廷压抑主战派、埋没人才的控诉。
下片词人作“何事又作南来”一句饱含着北伐理想破灭后的深沉感慨。随后,词人描写了三个典型的成都生活画面:一是重阳熙熙攘攘的药市,二是元夕光彩夺目的灯山,三是万人游乐的花会。
今非昔比,对比鲜明。不仅是景物环境的变化,更是人物生活情状的变化。这里的人们都已忘记了故土还在异族手里,往日的雄壮战场场面已被面前的一切所取代。
陆游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他并没有埋头于悲愤之中,而是作出了坚定的回答:“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
整篇洋溢着词人满腔的爱国热情,上片由豪壮转至悲愤,下片由牢骚愤懑转至激昂豪壮,北伐中原,收复壮美河山的信念,在陆游的心里仍然坚定不移。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请宁宗下诏,出兵北伐。陆游听说后,十分激动,认为收复故土的任务胜利在望。
但不幸的是,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史弥远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派人带着韩侂胄的头前往金国,订下屈辱的“嘉定和议”,北伐中原彻底失败。
嘉定二年(1209年)秋,北伐理想的破灭使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陆游的病情日渐加重,卧床不起。临终之际,陆游给儿子们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绝命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