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明明宝钗偷听,为何要说是黛玉?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与林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之首。今天知秀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红楼梦》一书中,“滴翠亭嫁祸”事件堪称是薛宝钗最大的黑点,厌薛派之读者对宝钗心生反感,大多是从这个情节开始,笔者今日不妨来详细谈谈这个问题。
故事发生在《红楼梦》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正值四月二十六日花神节,大观园众姊妹齐聚一堂玩耍,独不见黛玉,薛宝钗自告奋勇前去潇湘馆叫黛玉,就在路上,薛宝钗撞见了丫环小红、坠儿两人偷说秘事。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站住往里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又有一人道:“可不是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说道:“你拿什么谢我?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第27回
但凡明眼人,都知道小红、坠儿这番对谈的意义。在封建时代,男女之防是大忌,小红、贾芸两人郎有情,妾有意,于是借坠儿当“红娘”,为两人传递消息,一般发展到这种程度,距离所谓的“奸淫狗盗”就不远了。
如果小红、坠儿两人的谈话被传了出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且看第71回“鸳鸯女无意遇鸳鸯”,司棋和表弟潘又安在大观园内偷行不轨之事,被鸳鸯当场撞见,两个当事人吓得够呛,尽管鸳鸯答应不往外说,可潘又安还是大半夜跳墙逃跑,司棋也被吓得病重卧床。
小红也是个聪明人,她想到了这一层,担心有人在窗外偷听到她们的谈话,提出将屋内的槅子推开,这样外面来人她们也看得见,但她没想到的是,宝钗正好就在窗外,而且把她俩的对话听了个全。
在当时的情况下,薛宝钗的心中想法是复杂的,她一方面对小红、贾芸的事深感震惊,同时她眼下的处境实在堪忧,因为一旦这扇门被推开,六只眼睛相对,自己的尴尬不言而喻,而且小红、坠儿发现自己听到了她们的谈话,有可能会做出狗急跳墙的事来: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自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之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她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儿,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她素习眼空心大,最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今儿我听了她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第27回
读至此,不得不佩服薛宝钗的理性逻辑,在小红推窗的这么几秒里,她已经全面分析了整件事,并权衡好了利弊:被小红发现了自己的偷听,彼此尴尬倒是其次,就怕小红人急造反,将事情扩大化,小红又是管家林之孝的女儿,若真的闹大,宝钗终究会被拖到这场泥潭中。
最终,薛宝钗得出结论:必须使用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才能帮自己摆脱眼下这个尴尬的处境!
如果再多给宝钗一点时间,说不定她能想到更好的办法,但小红已经推开了槅子,宝钗完全来不及反应,她仅凭自己的下意识做出了应对之策:
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宝钗反向她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哪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边看着她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她一跳,还没走到跟前,她倒看到我了,往东一绕,就不见了。必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第27回
薛宝钗的“嫁祸”由此产生,亦有不少论者认为: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薛宝钗终于暴露了自己的本性,她早就对林黛玉心怀不满,故而下意识就将黑锅抛给了林黛玉。此观点颇有“阴谋论”的色彩,恕笔者无法赞同。
如果仅仅站在行为学的角度,薛宝钗这么做必然是不对的,因为她用只言片语,就将祸水引到了林黛玉身上,自己反而轻松摆脱眼下的尴尬,但这种看法过于机械化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薛宝钗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从头到尾都没有要“陷害林黛玉”的主观意识——细细论来,薛宝钗之所以会喊出林黛玉的名字,很有可能是因为她此行本就是来找黛玉的,在那种紧急的情况下,她脑中第一反应的人就是黛玉,这是无须苛责的。
另外,如果薛宝钗真的想陷害林黛玉,她根本不会编出“我看见黛玉在这里蹲着弄水儿”这样的谎言,而会说“我看见黛玉附耳向着屋内,不知做什么”——“弄水玩”和“偷听”这两种行为模式是相反的,断然没有一边玩水,一边偷听这样的操作。
同时,如果立足结果来看,薛宝钗的做法并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有很多读者替黛玉鸣不平,很大程度上是担心小红、坠儿两人会将恨意转移到林黛玉身上,甚至有可能做出一些对黛玉不好的事情来。
笔者只能说,诸君大可不必,在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下,丫环只不过是劳动工具一般的存在,小红、坠儿的阶级、思想,导致了她们不会,也不敢对林黛玉做出任何报复之举。
且不说林黛玉,鸳鸯当场撞见潘又安、司棋的丑事,这两个人又敢怎么报复鸳鸯呢?要知道鸳鸯只不过是一个丫环。司棋只会乞哀告怜地恳求鸳鸯替自己保密,自己担心得重病卧床,也不敢对鸳鸯动手。
另外,薛宝钗的这招“金蝉脱壳”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她口中的林黛玉并不在案发现场,即便小红、坠儿担心林黛玉偷听了她们的谈话,也只是怀疑,不能肯定,这种怀疑的心态会让她们保持侥幸的心理——等一等,看一看,万一林黛玉啥都没听到呢。
而最后,她们看到“林黛玉”貌似并没有宣扬她们俩的秘事,小红、坠儿面对这个现象,只可能存在两种心理:第一,长舒一口气,庆幸林黛玉什么都没听到;第二,感谢林黛玉,居然能替自己保密。
因此,笔者认为,薛宝钗的“嫁祸”是不成立的,她“陷害”林黛玉,并不是深思熟虑后的暗黑举动,而是她面对紧急情况的自然反应,况且,任何人置身薛宝钗当时的处境,恐怕都不可能比她处理得更好了。
谁对谁错,孰是孰非,皆凭读者自己评判,或以简单的宝钗行为不妥来评判,亦称得上有理二字;但若是仅仅因为不喜薛宝钗,便故意阴谋化她的心理,拿不出实实在在的文本证据,则不免太过下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