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是什么样的?分别都是哪些人?

关于杨家将的故事,已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地流淌了上千年。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杨令公战死金沙滩,还是杨门女将保家卫国,一门忠烈杨家将,赤胆忠心,为了国家男人没了就女将出马,演绎了一出可歌可泣的故事。

历史上的确是有杨家将的,但与我们熟悉的故事,有着很大的出入,我们现在熟悉的很多故事,大部分都是后来杜撰的。

我们熟悉的反派潘仁美,完全是冤枉了这个北宋数一数二的名将,通常认为,杨继业是第一代杨家将,他的后代子孙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个个青出于蓝,把杨家声威发扬光大。而真实的历史恰恰相反。

杨家将成名很早,北宋还没建国,杨继业及其祖上就已经有了威名,杨继业的后代反倒默默无闻。顺便说一句,杨宗保和杨门女将都是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

杨家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起家的。唐末大乱,军阀混战,西北地区出现几个军事家族,其中就包括杨家。后周建国时,杨继业的父亲和哥哥被后周皇帝聘为大将,杨家就此开始发迹。

在父兄被后周重用的时候,杨继业却被父亲送到了敌国北汉,成了北汉皇帝的养子。父子两代分处两个敌对政权,就是为了保存家族香火,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北汉的日子,是杨继业战功最多的辉煌岁月。北宋建国后,宋太祖和宋太宗先后攻打北汉。杨继业武艺出众,作战勇猛,为北汉坚守首都太原。同时他与辽国军队联手,二十年内多次击退大宋军队。直到北汉被灭,年过五旬的杨继业才与北汉皇帝一起归降宋朝。

杨业的确是个猛将,不过他主要的战斗是和宋军作战,杨继业并没有受到重用。他在北汉是“建雄军节度使”,官居二品;降宋后却被任命为“郑州防御使”,还不许到郑州就任,只是一个六品虚衔的闲职军官。

骁勇善战的大将,为何不被宋朝皇帝重用?一是宋帝对降将不放心,二是因为杨继业曾经联合辽军重创宋军,如果让他当大将,会让宋朝大将不满。

好在杨继业没有被闲置太久。980年,辽军攻宋,宋太宗想起杨继业当年的战绩,派他驻守雁门关,他在那里击退辽军,斩杀和生擒辽国大将各一人。

凭借这次战功,杨继业虽然升任了“云州观察使”,但也只是从六品升为五品,并没有真正被重用。

杨继业真正受到重用,是在入宋六年以后。986年,宋太宗大举伐辽,其中一支军队由大将潘美担任主帅,由杨继业担任副帅。

戏曲和影视作品将潘美刻画成奸臣潘仁美,说他妒忌杨继业的战功,故意把杨家父子引入绝境。而在《宋史》上,潘美始终是正面人物。倒是一个监军太监指挥失当,致使杨继业被俘牺牲。

历史上杨家将作战的确很勇猛,不过也不像戏曲里演的结局那么悲惨,杨继业确实有七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战死沙场。另外六个儿子都在大宋活得好好的,没有人被俘。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杨继业七个儿子分别叫延朗(晚年改名延昭)、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延玉。

这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杨延昭,也就是俗称的杨六郎,人们为什么都喊他“六郎”呢?

比较流行的解释有三种:一是说,他在整个杨氏家族中排行第六。第二种解释比较玄乎,说北斗七星的第六颗是克星,而辽军的克星正是杨六郎。第三种解释是,唐宋年间,老百姓总把帅哥叫做“六郎”。杨延昭长得帅,所以得名六郎。

最后一种大概比较可信,岳飞的孙子岳珂曾在一篇短赋中写道:“六郎之风姿,秀于清池。”这里的“六郎”,就是帅哥的代称。可见杨六郎应该很帅气。

关于杨六郎的婚姻,戏曲中是这么描述的:杨六郎迎娶柴郡主,生子杨宗保,杨宗保娶妻穆桂英,穆桂英又生子杨文广。而在历史上,根本没有杨宗保、穆桂英、柴郡主这三个人!杨文广确实存在,不过不是杨六郎的孙子,而是亲儿子。

杨六郎出身将门,打仗是一把好手,却不通文墨。按《宋史》记载,杨六郎不知道文书该怎么写,起草和阅读文件都是让下属代劳。下属欺负他不识字,上下其手,从中渔利,搞得军队差点儿叛变。

可能就是文墨太差,杨六郎始终没能当上高级将领。他在宋朝担任的最高官职是“高阳关副都部署”,大概相当于一个副旅长或者正团长。

官位虽然不高,杨六郎的战功却不少。宋真宗在位时,辽军大举进攻,他不但在驻防地点挡住了敌军,还率领一支敢死队打进辽国,擒敌凯旋。

《宋史》上说,杨延昭把守边疆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辽国人都害怕他,不敢直呼其名,只敢喊他“杨六郎”。

杨六郎威震边疆,但是后面也没有穆桂英挂帅的故事,那些都是戏曲编造的,但就算后面的故事都是真的,宋朝在靖康之变的时候,武将也是很难发挥作用的。

北宋给人感觉总是很弱,也有人说他只不过是生不逢时,有很能打的邻居,生不逢时是真的,但北宋弱也是真的,就他那种严厉打击武将的行为,他不弱谁弱。

整个北宋前期,本来还有很多特别能打的人物,都被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给弄下去了,剩下的将领噤若寒蝉,颤颤巍巍啥也不敢做,基本上没有发挥的余地和空间。

尤其是北宋和辽签订澶渊之盟后,百年无战事,尽管和西夏还有作战,但北宋一直都不是那么重视,西北军以防守为主。

好不容易出了将才狄青,还处处受到排挤,就因为他是当兵的出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主政西北军事的是两个著名的文官,范仲淹和韩琦。

两个人都是文人领兵,军事策略还不一样,他们的确都是厉害人物,但战争自由他自身的规律,两个从小在私塾里长大,一心只有圣贤书的人,怎么可能打得好仗呢?

范仲淹这种都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多少还懂点军事,自己不懂的地方,还虚心请教,对狄青这种人才也是爱护有加,但韩琦对狄青就没那么客气了。

直接对着狄青说,东华门外考中了状元郎,骑马游街才叫好男儿,你这叫什么好男儿,这韩琦在历史上名声还算是很不错的,都能说出这样的话。

其他的文人,心里想的就更是严重的,对军事那更是一塌糊涂,北宋长期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了北宋初年很多名将都沉寂了,他们的后代到了靖康之变的时候,就算还有在军队的,也都是很低微的角色了。

北宋的国策,注定了他的弱小,也注定了像杨家将这样将门的结局,黯淡无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大环境之下,个人的命运只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